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印象高杰 VS 听高杰四季的声音

(2005-12-26 01:18:02)
分类: 十年特辑
VS 听高杰四季的声音" /> 500){this.width = 500;}" border=0>


印象高杰

还是在最热的仲夏,8月8号,我接到朋友的电话说那一天是我们1995年进入陕西文艺广播做主持人的时间,是个值得纪念的日子。的确,不是每一个人都可以享有一个值得纪念的十年,那一刻我的心就随着那一通电话,回到我们曾经走入广播神秘领地的北大街某处老旧建筑里,勾起了我对那些时光里一些人与事的记忆。
现在想来,我与当下几位西安城里的顶极主持就是在那个时候相识的。当然那时我们还是不折不扣的后生晚辈,而象高杰周亮等等已经是文艺台的大牌了。即使我们这些已经跨进主持人行列的也常常以仰望的神情表达我们心里的崇敬------那个时候的明星远没有现在的充盛,那些个知名的电台主持的影响力我觉得应该不比现在的周杰伦差吧。
高杰在我的印象里始终是阳光大男孩的样子,我们的交谈不多,可是我可以听到收音机里总是传出他快乐而富有感染力的声音,那个时候他就在做一档音乐节目,因为听他和好几位文艺台一线人物的节目,常常导致我和不少人严重的绝望情绪……有了他们我们简直没了出头的希望,无论是节目情绪的精到把握,还是机器恰到好处的完美运用,再到音乐的绝佳搭配,总是让我们自卑到土里,却总是开不出花来。
后来高杰离开文艺台到现在依然相当有影响力的音乐台另立山头。照样做的风升水起,人气不凡。很多的歌手大腕儿都以上他的节目为荣。我一直好奇他的节目为什么有一个奇怪的名字《音乐ICHIBAN》后来才明白这是舶来品,意思是音乐一级棒,我对音乐没有什么特别的研究,但是听过几回高杰的节目后还是觉得好,我想它是担得起一级棒这个名字的。
我也离开了电台,在以后的一些偶然机会里还是会碰到高杰,感觉得出时间赋予我们的东西并没有什么区别,都在成长成熟收获阅历。可是高杰让我意外的是并没有因为收获的那些而失去另外一些,比如本真比如爽朗比如阳光,我想这对一个男人来说总是一件值得庆幸的事情。

艾小珊 三秦都市报




VS 听高杰四季的声音" /> 500){this.width = 500;}" border=0>


 

 



听高杰四季的声音


面前摆着一张这样的海报:无尽的黑暗中,只看见一双修长的手按在黑白相间的琴键上。循着亮处往上,我们看不到弹琴人的脸,但是却能瞟到一个白色的臂章——纳粹德国强令犹太人戴上的标志——戴在右臂的位置。
高杰说过这部电影——《钢琴师》。我一直记得当时他的表情,因为只有穿越了无尽黑暗的人,眼睛里才能迸透出新鲜的曙光。这张美国版的海报其实就是这部电影剧情的完美浓缩:一位伟大的波兰犹太钢琴家,在二战期间东躲西藏,在死亡的绝望笼罩中,最终奇迹般地活了下来。

电影片头:在猛烈的炮火中,钢琴家坚持为收音机旁的观众演奏……
生活镜头:1998年……从春天开始
西安某报的口号是“每天第一眼”,巧的很,就是在那家报社,第一次见到高杰。我当时大二,他却比我更像学生的模样。通常坐在抽象风景里洞察真相的人,我总喜欢想像他有张模糊的脸蛋。因为常听到一些人在议论电台主持人的声音和样子联系不到一起,高杰没有给我这样的感觉,可能因为在电视上看到过他的样子。只是一声招呼,我很自然的把这张脸和那个从广播里发出的声音联系到了一起。

电影片中:钢琴家躲在非犹太人聚集区的一个阁楼上,面对久违的钢琴,双手空悬在琴键上虚弹,闭着眼,让音乐如潮水般漫过心头……
生活镜头:2001年……夏末记忆
高杰给我的感觉没有变过,这时我的职业是记者,巧的很,是做娱乐的记者,以后的联系开始在工作中纠结。也采访过他,听他评论一些娱乐圈的事件,还有西安某场演唱会的品质。他有自己的观点。也上过他的节目,和他磕巴磕巴对话。电台直播间对我来说不是片场,于是很赞高杰的专业,一进直播间就像开始一场戏一样,状态迅速转变。“一级棒”的情绪随之蔓延扩散。
之后的一年都是忙碌压抑着呼吸,我买很多的书和碟,放弃了听。一天晚上我正看碟,突然乍黑,原来是忘记了买电,就在那样一个突然没有了光明的夜里,翻出了角落的收音机。偶然的一次听节目,居然听得入神了,连谁做的节目都没有意识。后来我把那次听广播带给我的感动经历和高杰分享时,他问我节目是什么内容,然后淡定地说,是他做的节目。

电影片尾:面对钢琴家有些慌乱的演奏,德国军官摘下军帽,或许是迷惑在缪斯神和玛尔斯神之间,又或许是一种致敬,向超越一切的至美的音乐,向脆弱却黑白分明的琴键……
生活镜头:2003年……暖秋印象
参加过高杰做过的很多活动,也在很多个游走这个城市的夜里听着他的声音。说不上有多少感动,却真的感觉到温暖。或许是因为熟悉他的眼神,熟悉他的表情,熟悉他的面孔。
有强烈的个人风格,独特的声音在空气里有种无法言喻的味道。但你能明显感觉到伤感和温暖。不造作,有引诱人无数次听下去的欲望。当聆听成为一种习惯,我开始了解高杰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的听众,因为这种习惯可以带给你快乐的释怀。

电影片终:钢琴家再次端坐在钢琴前,明亮的音乐大厅,庞大的伴奏乐队,十指飞舞间,肖邦肆意流淌,激越的琴声穿透苦难岁月,穿透每个人的心。蓦然惊醒,满眼温热的泪。
生活镜头:2005年……从冬天出发
我不懂享受一个人的旅行,旅行的意义于我而言,并不伟大。高杰的每次出游总让我觉得是一次次伟大的壮举。说走就走,一个人,一个包,听说总是大包小包带回大堆给朋友带的五花八门的东西。这是他的方式。
  当战后音乐会钢琴声响起,这部长达两个半小时的影片该结束的时候;当观众们被赠与一种真实的回望、一种深入骨髓的感触和震撼时,希望我们都能把握悲凉满怀的波兰斯基拍摄该片的真正用意。
如果你也喜欢高杰,我们拉拉手。


余明 三秦都市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