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山牧场是一个有着独特自然风景和悠久历史文化的地方。它位于横亘在陕甘两省交界的陇县和张家川两县境内的关山葱岭中。海拔 2200米左右,群山竞秀,溪壑密布,林木参天,草场绵延不绝。森林沿圆润柔和的山体从上到下呈放射状分布,与广阔肥腴的草原相间,形成了独特的地理形态。组成牧场的山峦重重叠叠,蜿蜒起伏,和舒缓宽阔的山谷坡地密切衔接,延绵不断。幽涧水泽穿行于腹地,或囤积成片分布在大大小小的草坡上,或森林间,使得牧场地面表层常年湿润无比。春秋季节,游人络绎不绝的蜂拥而至,踩在青翠碧绿的草面上,常会为被地表的柔软和从鞋子周围缓缓溢出的水感到惊讶。由于受垂直地带性地理条件的影响,终年气温较低,春秋相连,冬长无夏,素有“关山六月犹凝霜”的写照。因其地貌酷似中欧的阿尔卑斯山,故有些旅游资料上称其是“具有欧式风情的游览胜地”。
关山牧场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西周初期,秦先祖非子在此为周王室牧马,“马大蕃息”功绩卓著,后被封为食邑,建城池于现在的陇县科乡塘儿原。后来,他的后人又因护国有功,被封为诸侯,他们的居所刑邑成为秦国第一个都城。秦人在这里凭借天赐的优越地理条件,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从营畜牧业逐渐转向农业,不断发展壮大,进而入主关中平原,最后统一中国,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强大的封建王朝——秦。因此,关山牧场可以说是秦文化的发祥地,是形成中华民族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到了西汉时,为了抵御匈奴的入侵,巩固疆土和国家政权安全,发展壮大军事力量,汉王朝在此扩展牧区,从西域引入宝马良驹,繁衍驯养,使牧场养马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鼎盛时期。据史书记载,大将卫青、霍去病北征匈奴,曾从关山征集战马14万匹,足见当时这里牧马业的繁荣昌盛。中唐时,这里的牧马业更为发达,朝廷在此设有陇右牧马监,负责国家军队所需战马的驯养与繁衍。王侯将相也多在此私养马匹。
关山牧场秀丽宜人的自然景观和丰富多彩的历史文化是关山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关山在历史上的特殊地位有着颇为深厚的渊源。在古诗文中,“关山”一词通常蕴含着两层深意:一是中原通往边塞的交通要道,兵家必争的军事要地。地形复杂险峻,带有浓郁的荒凉,萧条气息。保家卫国的需要,使得这里成了战事频发区,也是滋生将士思乡诗词的重要地点。如唐代高适的《塞上听吹笛》“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 ;还有 “.黄花应笑关山客,每岁登高在异乡。”;“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离别情。”表达的就是这种浓厚而无奈的思念故土亲人的思想感情。它的第二层含义是形容人生的道路曲折坎坷,漫长而困难重重。古人常借用此词抒发自己渴望为国建功立业的伟大政治抱负,表达自己对国家,对仕途,对人生的种种磨难挫折所持有的乐观,豁达的看法和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如汉乐府诗《木兰辞》中“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的诗句,展现的是花木兰为保卫国家疆土不遭侵犯,黎民百姓能安居乐业,毅然代父从军,跋山涉水,奔赴万里之外的军前效力,层层叠叠的关山,居然能“度若飞”的英姿飒爽气概;秋瑾在《鹧鸪天》一词中写到:“嗟险阻,叹飘零,关山万里作雄行。休言妇子非英物,夜夜龙泉壁上鸣。”表达的是一种不畏艰难困苦,誓死为富国强民,不惜舍身的凌云壮志。
随着历史的变迁,关山牧场虽不似古代那般对国家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但它仍是陕西省乃至西北地区重要的畜牧区,为西北人民提供着高产优质的奶制品,丰富着西北人民的饮食文化。同时,它悠久的历史,文学文化依旧对中国现代文明建设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