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缺水很荒唐,但这是事实。坊间流传的中国水资源状况是北方有河无水,南方有水就黑,这不是绝对的,但是大致的写照。南方缺的不是水,缺的是对水的保护。
东莞确切有多少人是个谜,但这个城市肯定是超负荷运转,人超了,生态自然也超了。超负荷不是说东莞容不下这么多人,而是发展的模式落后了,好比一辆核载2.5吨的货车拉着10吨的货物下坡,刹车灵一点,还是可以前行的,但是太危险了。如果遇到上坡呢?水危机就是个坡啊!
生命离不开三样东西,空气、水和食物。东莞阴霾天很多,水污染严重,食物也不安全。似乎人们都是拿命换钱过日子!
公众的追求受到政策和周遭人的影响很大。浙江安吉的人们正在享受他们的田园生活,家成了旅游区;广东贵屿的人们靠电子垃圾赚钱,已经有大把人没命享了。他们的选择都来自政策和周遭的影响,或安居乐业,或贻害千年。整个中国不缺水的城市也没有几个,所以东莞的缺水不是个案,政府应该思考的是未来会怎样?像西南地区连年的干旱是个发展的例子,防范于未然是政府的责任。整个南方到处都是桉树,这种速生树木是造纸原料,俗称抽水机。它一年长4~5米,对地表和地下浅层水造成毁灭性的掠夺,对地区生态必然造成很大的破坏。
我们的城市领导者缺少的不是权力,而是生态可持续发展的智慧。东莞水危机凸显的就是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之间的平衡,显然政府早一步棋走错了,花个几百亿能掰回一局吗?除了决心,还需要智慧,整个中国都缺乏有生态观的领导者。缺乏对自然的敬畏,成不了21世纪的低碳领导者。每一次经济变革都需要领导的智慧和勇气,否则就落后。
我一直都很关注水安全问题,政府要做实事,先把纯净自来水最后的100米给市民接上。我不喝瓶装水,不买桶装水,我沉淀自来水发现还有沉淀物。自来水公司说他们的水是按照新国标生产的,到小区门口是绝对没有问题的。小区也想升级自来水管网,但是一提钱这事就比较难办,最后大家花钱用着二次污染的国标自来水,大把钞票购买含有双酚A的桶装水煮饭、烧水。这事真难吗?政府说不难就不难。
欧洲治水花了百年时间,水危机是个长远的问题。利用雨水,化解内涝是水危机二等大事。一个城市富有到都是大理石铺路,这没有什么了不起,有本事别内涝。显然东莞领导炫耀完财富,擦屁股这事很头疼。现在城市的硬化不仅造成热岛效应,还变成一个集雨器,细细的排水管网很难经得起大暴雨的洗礼,就是平时雨水不是很大,遇到塑料袋堵塞下水道时,依然是城里观海荡舟。另一方面媒体大量报道天坑的出现,很多城市突然出现几十米深的天坑。这不就是地下水资源被严重透支导致的塌陷吗?如果大理石换成透水沙砖,还帮忙治沙。城市规划时,应该更多的使用连锁砖,给大地更多补水的机会。东莞虽然雨水充沛,但是雨水利用几乎为零,市政建筑应带头利用雨水,公路和绿化带下也应建设水窖蓄雨水浇灌,并指引商住楼等尽快普及雨水利用工程,未雨绸缪,减少对自来水的抢夺。
解决一个环保问题总结起来就5件事:教育、政策、法规、经济杠杆和科技。阶梯水价避免浪费;推进雨水利用,推动节水设备,甚至转变思维都属于科技;政策和法规对浪费的约束,对于节水和循环利用的鼓励。但是头等大事则是教育,一个出力不讨好但长远看是真正有效果的事。教育最难,但是民心工程。媒体调查显示7成民众不知东莞缺水,就说明教育不够。教育是个多层次的问题,除了市民需要节水的教育,企业家需要不污染的教育,官员们也需要生态观的教育。教育的推进也需要多方面的配合,媒体的力量很重要,校园和民间组织的力量都不可或缺。东莞的水危机不仅仅是政府的责任,但是唯有政府带好头,下定决心,水危机才能迎刃而解。
王华礼。绿色珠江 总干事。
1979年生,茹素13年。2001年做藏羚羊保护志愿者开始至今全职从事环保志愿工作超过10年。专长于青少年环保人文教育和企业环境人文建设。2008年北京奥运火炬手。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