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ooe.cn/data/uploadfile/200704/20070418120245103.jpg
若中途退学,赠款即转为贷款
志愿者们在元阳一中和600多名培志教育基金会资助的孩子们面对面交流,郑阿姨首先谈了教育和父母的关系、教育和同学的关系、教育和成绩的关系,她的主要观点是念书最重要,“如果父母逼你们出来工作,一定要打电话给培志教育基金会,因为按照合同规定,如果谁中途退学了,所有赠款自动转为贷款,是要还的,父母要考虑这笔钱怎么还?”
有同学表示,高中生每年接受1600元资助,其中有部分生活费是小额贷款,将来要还的,同样也是为了防止学生们乱花钱,他们感觉压力好大,因为1600元比他们一家不吃不喝一年的收入还多,他的成绩不理想,他总觉着自己不是读书的料,不念书又要赔钱。这些志愿者们一遍遍教育他:“不要理会成绩,放下包袱好好念书,资助你的叔叔阿姨们只是想给你一个接受教育的机会,光阴似箭不容蹉跎,不能念书就要一辈子守着大山,你们不仅要走出大山,还要回来建设大山。”
一张照片虽小,但事关重大
在助学路上,志愿者们也发现了许多新问题。很多资助人因为喜欢孩子,就答应孩子的许多要求,记者了解到,这些志愿者们并不认同这种做法。“他们还在成长中,没有建立健全的人格”,培志基金会发起人说,“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所以培志教育基金会规定了所有受资助人不可以向资助人索要任何东西,包括一张照片都不可以,有任何要求向培志教育基金会提。对于资助人也是这样,如果你想给被资助人购买一些物品,必须经过培志教育基金会同意,其中手机、娱乐产品等绝对不允许赠与,书包和服装等的价格不能超过50元人民币。资助人每年都会收到被资助人的相片,但不允许将相片冲洗出来送给被资助人,这是为了不让学生们有任何学习外的期待。
当志愿者们用数码相机给同学们拍完照后,孩子们都非常欣喜地透过数码相机的小窗口去看自己在照片上的样子,但是没有一个人开口要照片。不能购买贵的服装是让他们懂得“衣贵洁,不贵华”。2006年底,东莞瑞辉鞋业公司和真功夫快餐连锁为他们捐赠了3000多件旧衣物,发放衣物时同学们有序和乐观的态度让人很欣慰,志愿者们甚至担心举起相机拍照会触及学生们敏感的内心。
100%家访确保专款专用
为了让资助人放心钱物使用到位,培志教育基金会规定专款专用,如果钱是资助孩子念书,一分钱不少给孩子,资助人可以给被资助人寄封信,询问是否收到钱?收到多少?信封中要有回执,不能让孩子们再花钱买信封和邮票。不过,这种方法并不能保证钱一定被孩子使用。一个长途货车司机就告诉志愿者,他资助的小孩子3年回了基本相同的一封信,此后他取消了对这个孩子的资助。
基金会为了让资助人的钱花在最需要的地方,暑期安排大学生志愿者全面走访每一个家庭,为被资助学生和他家的房子、厨房、卧室拍照,并了解家庭中主要劳动力的状况,给这个家庭打分,如果分数高于5分,培志教育基金会将给这个学生寄一封邮件要求说明,此时这个学生一般都会放弃资助申请,出现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是老师协助造假。100%的家访是对资助人的一种负责态度,不仅可以为资助人拍摄被资助的学生,同时也让老师们放弃造假行为,将钱用在最需要帮助的孩子身上。而这次东莞志愿者们走访当地受资助人的家庭,就是一种抽查或复检。
爱心不能伤害尊严
志愿者们说,“不能把你的爱心建立在学生的尊严上。”有一个志愿者讲,“我时常在社区或广场上看到一副副图片,上面写着煽情的文字,这些图片和文字如果让山区的孩子们看到,他们会低下头去。是不是一定只有怜悯才能帮助到孩子,难道就没有感动?”
志愿者郑女士讲了一个受培志基金会资助的小女孩的故事,一个女孩打电话给基金会,说自己的哥哥在城市打工挣到钱,她要把受资助的名额让给其他更需要的同学。第二年这个女生又打来电话,说着说着声音就哽咽了,原来她的哥哥在城市受了工伤,“这样懂事又好学的孩子,就是有10000个也要资助她们继续念书。”
功夫巨星李连杰发起“壹基金”,希望大家每天或每周或每月能够捐赠1元钱,贵在持之以恒而不是昙花一现。志愿者王华礼说:“所以我们很反对那种把贫穷作为卖点、像是做生意的捐款行为。有些人曾经和我说,为了念书还在乎什么尊严!我内心很震撼,不知道他们是想帮助那些交不起学费的学生还是另有目的。”
用孔子理论教育孩子
记者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这些志愿者们正在准备推广他们的一个想法,用孔子的理论来教育这些贫困孩子。清朝时有人曾把孔子的这些言论整合成一个小册子叫《弟子规》,如今,志愿者们把这个类似《三字经》的训导转为简体汉字,在每个汉字上注明汉语拼音,并且翻译出大致意思,以免误读。
用孔子的理论来教育这些孩子,曾引起一些争议。但王华礼说:“接触了很多孩子,发现无论是城市的还是农村的,他们在做人处事方面的知识很匮乏,《弟子规》讲的是做人的基本道德,这些东西到哪里都是受尊重的,不会过时,用这些来教孩子也是给他们做心理辅导。”志愿者要求孩子们每天早晚读一遍《弟子规》,早晨提醒自己要做到,晚上反省哪些没有做好,到了期末则要求会背下来。志愿者隔一段时间跟孩子再见面时,会用一些实例来考问孩子,以考察孩子们是否理解了这些训导的真正意思。
今年,培志教育基金会制作培志人手册,其核心内容就是《弟子规》和《常礼举要》,配合培志教育基金会每年暑期举行的夏令营活动,帮助学生们解决一些心理问题,告诉他们为人处世的道理。他们希望通过传统文化的熏陶,让这些孩子健康成长,将来走向社会后能够游刃有余地生存。
《南方日报》2007年4月17日 C07版http://www.nanfangdaily.com.cn/southnews/newdaily/gc/dggc/200704170011.as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