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布泊科考:76岁教授活跃在“生命禁区”(转贴)
标签:
杂谈 |
分类: 美文摘录 |
罗布泊科考:76岁教授活跃在“生命禁区”
作者:张鸿墀 赵戈 来源:新华网新疆频道 日期: 2008-11-30 订阅"新华手机报"

王富葆教授在介绍他寻找到的椎实螺(11月27日摄)。
新华网新疆罗布泊11月29日电(记者张鸿墀 赵戈)作为此次罗布泊综合科学考察队
中年龄最大的学者,76岁的南京大学教授王富葆身手敏捷、思维活跃、待人谦诚、学风
踏实,令考察队的同行赞叹不已。
从2002年起,当时70岁的王教授开始了他的罗布泊之旅,至今已六度出入罗布泊地
区。除了头发花白,王教授可没给任何人猜对他年龄的线索。“您也就60岁吧!”——
所有见过他在罗布沙漠中徒步的人通常都这么说。
已近80岁的人了,他却与年轻人一样,穿上一件抓绒的冲锋衣,套上一双普通的徒步鞋
,再背上25升左右的背包,包里带上他的考察装备——小铲子等取样工具外加一瓶水,
然后开路出发。
28日,由于沙丘高大,越野车屡屡陷车,考察队决定徒步前往一个计划中的考察点。尽
管大家劝阻,王教授却不愿意别人代劳,依然迈步行进在连绵起伏的沙丘上,时不时弯下
腰来采集一些地表标本,装入透明塑料袋,写上编号待以后研究,然后起身继续,并不落
下他人半步。
大家佩服他的行进速度,王教授说:“今天早晨脚脖子有一点扭,走得慢了。”说话间,
老教授就地一坐,清理掉灌进鞋里的细沙。
王教授曾在2004年陪同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2003年度科技进步特等奖获得者、
国际第四纪委员会主席刘东生研究员(2008年去世)来罗布泊考察,当时刘东生研究
员87岁高龄。“比起刘先生这样的‘大家’,我们是‘年轻人’。”
“刘东生研究员当时留下了几个课题希望我们继续研究,我想趁现在还有精力,尽量多做
一些,记得他当时有个疑问:‘为什么罗布泊地区古代人类文明如此发达,这里文明的兴
衰演化是由什么造成的?’希望我能完成他的这个遗愿。”
这个话题的解答必定复杂难解,“我们一步一步地做,通过反复、大量的实地考察,寻找
有价值的历史遗迹,然后去分析、测定、研究,分辨人类的力量和自然的力量对这里的影
响,找到规律,复原罗布泊历史的演变过程。”王教授说。
罗布泊里生活条件非常简单,早晨和晚上,营地的服务人员准备热饭,中午时间正是外出
考察的时候,一块干馕(烤制的面饼)、一瓶水、半片咸蛋、一节火腿肠,王教授也没有
任何特殊,反倒劝着年轻人“吃饱些,干活不饿”。
晚间的时候,在宿营地的附近,王教授和大家一起围在篝火旁,或者斜躺在一处沙丘旁,
或者盘腿而坐,和大家一起聊着罗布泊的古往今来。一些话题不是他擅长的领域,如考古
什么的,他就仔细听着,不时插上一两句话,请教一些问题,紧要处就掏出随身的小本子
记下。
“一辈子搞地质,也跑了一辈子了,还有精力,就再跑跑。”科考队在罗布泊荒漠中点燃
的篝火映红了清冷的夜空,红光满面的王教授和科考队中其他年轻的专家学者一样,也燃
烧着在罗布泊寻觅真知的激情。

11月28日,南京大学王富葆教授(左)在罗布泊沙漠一处沙丘上分析地形。
(如果不是因为宝宝小,我可能成为这次考察中的一员。我已参与了王老师对罗布泊的研究工作,近两年定会找机会去。愿尊敬的王老师一切顺利!)
真巧,这几日正读《摘下绽放的北极星——著名地球物理家陈宗器诞辰110周年纪念文集》。感触颇多。再细细品味。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