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才,看到邮箱里的一封信,是某高校一位读硕士一年级的女生发来的,觉得挺有代表性。把信件主体内容和我的回复同贴在博客里,可能给来我博客的学生点滴启发。
学生的来信:
......
这个学期开学以来,一直觉得特别特别地疲惫。白天的时间,不是在上课,就是在实验室。开学不久,本科生进实验室做论文。带我的师兄似乎逐渐养成了这样的习惯:不再进行具体的实验,而是发号施令,我和小师弟则疲于做实验。每天进行的都是重复性的工作,让我对实验室产生了深深的厌恶。这种厌恶让我觉得挺可怕的,因为我毕竟还要在这里待上两年。记得看过一个国外研究生的故事,大意是,他跟导师说:老师,我一整天都在做实验,老师并不高兴,反问道:那么,你用什么时间思考呢?何其羡慕!在我们这里,必须天天靠在实验室,让老师看到你。把一个人能做完的事情分成两个人的工作,好让自己显得有事做。每天结束一天的实验回到宿舍基本都在7点以后了,体力上的疲惫和情绪上的低落,常常会影响我一晚上学习的节奏。还有一大郁闷之处在于,我的一些想法基本都被师兄毙掉了。想想这样下去,三年下来,自己除了会做一些重复性的实验以外,能力增长必定是有限的。
师兄每天去得很晚,去了随即开始分析数据看文献,思考下一步实验的进程。我和小师弟就是具体的执行者。这的确让我心理很不平衡,但是实验室的氛围就是这样。或许硕士就该安于做劳动力?或许想要真正做点东西就必须要熬到博士吧。
......
我的回复:
......
唉!你说的问题其实是国内比较普遍的问题。硕士生如果把握不好,极易成为做实验做杂事的工具,我在硕士阶段也曾如此苦恼,甚至博士阶段也没完全摆脱(帮实验室做些杂事)。现在走过来了,有些经验教训,不妨和你交流一下。
对我们实验室的硕士生们(都是我导师的学生。我还不能带硕士生),我一直提醒他们,要趁早和导师商量,定下自己的研究方向,趁早进去科研的状态(这一点,中科院系统要好得多)。这和导师有关,但如果导师对硕士生不够上心,就要靠学生的主动性。主动的学生能挤出导师的时间(一般他们都很忙)来指导自己。一定要主动,要能提出不错的想法。Ideas靠你平时的文献阅读和实验室内实践的思考。
不要单纯充当做实验的体力工作者。其实,对于硕士生而言,实验室内打磨非常有必要,也是积累的重要途径,但万不可仅仅作为实施者。你要参与思考和设计,要尽量有自己的想法,要学会原理方法的同时,总结实验的科学性,提出自己的科学问题,这样,带着问题和求知欲去做,你就不会感觉很无聊和没用。
有一点你得清楚,你的师兄或许已经相当熟悉了实验的过程,对他来说,数据结果出来就行(其实,他这种做法不对。对实验的过程还是要亲自参与的,不能完全放任,否则,数据的可靠性就不能保证了,对自己的科研不利)。他指使你们进行具体的实验而不为你们考虑一点,这是不对的。我读博士的时候也请一个大四的小师弟和研一的小师妹帮我做实验,但是尽量一起做,我把握实验过程,而且指导他们从中做本科毕业论文或发表她第一作者的核心论文。不过,这还要看人。有的人,确实甘于只做实验,因为他们懒于思考和总结。
当然,一个实验室、课题组,课题的进展是前仆后继的,你可能在为他人做着枯燥的事情,但也可能很快会用到其他人做的数据成果。想一想,你们的课题组是不是这样?所以,从这个角度讲,或许你能为自己的辛苦工作感到舒服一点。
科研是很辛苦很寂寞的事,你要能在枯燥的实验室内耐得住。
但要记住,一定要勤于思考和总结!
慢慢地,你会发现自己的进步。
......
谢谢这封来信,我很受启发。对我以后指导学生也很有帮助。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