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放假了,静
学校几天前就彻底放寒假了。大部分学生都回家了,校园很宁静。此刻,午饭后,办公室就我一个人(南大的办公条件不好,我目前与研究生们共用一个办公室)。
一个人的感觉真好。想思考就思考,想发呆就发呆。理性也罢,沉重也罢,闲情逸致也罢,暂且没人管我。
当然,我得好好想想怎样理性有效地安排年前的时间。
二)贾德.戴蒙(Jared Diamond)/《大崩坏》
前几天,扶摇九万里给我留言:前两天在网上看到关于贾德"戴蒙教授著的《大崩坏》的介绍,大约说的是人类社会的发展与环境之间的相生相克的关系,很有感触,很感兴趣。忽然想起,你的研究方向是否与之类似呢?若是,想必这本书你也应该读过,好不好说说你的看法?呵呵,好不容易遇见一个研究自然科学的高级知识分子,很想从你身上学点东西,否则,太浪费了!呵呵,我不忍心!
呵呵!你说对了,我的研究方向就是与之相关,而且非常密切。
我曾在校图书馆样本库粗粗读过Jared
Diamond的《枪炮、病菌和钢铁》,这几日看博友提及他,立马找来重温了一下。一本曾经很畅销的书。当初先吸引我的是作者本人(网络资源丰富,想了解的话,自己去搜),UCLA生物学教授…生物学家…人类学家…地理学家…社会学家…泰勒环境奖…
那是一本相当耐读的书籍。令作者游刃有余的专业知识和对人类文明发展理性的思考曾让我不断地有醍醐灌顶的感觉。当时就感慨,国内这样的书籍太少,这样把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有机结合的科学家更少。
但是,《大崩坏》我还真没读过。搜索了一下,大概知道了是本什么样的书,非常想读,但网上找不到,好像大陆还没有出版。香港刚出有繁体版的,本想找那边的朋友买的,但对繁体字很头疼……
哪位知道怎么得到这本书?英文原版更好。
贾德"戴蒙教授的几本书,下学期我要推荐给学生们。
关于人类文明与环境之间的关系,这是个太大太难的话题,或许等我有心情会结合自己几年来的研究工作写一点通俗易懂的感受性的博文与朋友们分享。等我老了的时候,我是否能尝试写一写科普性的东东?呵呵,这是后话,我还不知道能成为什么样的自己。
谢谢扶摇九万里带来的好信息。在新浪写博客而非在学校BBS(尽管我一直反感新浪博客一直很浮躁),优点凸现。学校比较单纯,而人间百态。我们是属于社会的。看不同身份不同层次的生存状态,感受自己可能体味不到的人间冷暖,得到更多的信息,博客是一个不错的途径。
另外,还感谢你这句话:好不容易遇见一个研究自然科学的高级知识分子,很想从你身上学点东西…
我只是一个再普通不过的自然科学的教学研究者而已,而且是刚刚起步。尽管拿到博士学位,但对于研究事业,仅仅是小学生。这决不是谦虚。大学毕业时,觉得自己还行;读了两年硕士后,觉得自己真笨;博士毕业后,面对浩瀚的信息社会,常常会觉得自己什么也不懂。那个比喻真对,圈越大,接触到的未知就越多。所以,现在,我看到《大家》栏目里那些名字如雷贯耳的大家们说出貌似谦逊的话来,一点都不奇怪。
多读书,相互学习。与扶摇九万里共勉。
三)量与质
前日系里开会,讨论院考核方案。
对不同的岗位要求都较高,压力很大。作为新人,我们一直没吭气,听前辈们发表意见,争论。看来很多人都对这种“逼”的方法有意见。考核方案最终成什么样,不得而知。对我的深刻启发是:不管怎么定,年轻人,一定不能倦怠,否则会自食其果。压力,压力很大。
我得承认,我已经倦怠了近半年。仿佛那几年太累,突然解放了自己一段时间。谁逼好像都起不了大作用,力量还是要来自自己内心。
游戏规则就是那样。一直都是。必须跟着走。我当然明白这个道理。
只是,想到了量与质的问题。会议最后的时候,想斗胆提出来,犹豫了几下下,还是没说,我怕其他老师们强烈鄙视我。
考核方案光在量上导向,那质呢?谁保证?
白纸黑字的东西,质上还能有所看到,但其他呢?
上几门课的量好办,那质呢?态度、效果、收获...
最有发言权的是学生。那给学生发言的权利没?有评判的标准没?计入考核没?
还有班主任等类的工作...负责与敷衍一回事,前者还可能被认为是傻。
都靠良知和责任心去自我约束,对有些人管用,但对有些人是不管用的。利益(尤其经济利益)面前,良知和责任心都会脆弱无力。
往往,这是无奈的,尤其对于教学科研兼顾的高校。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