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台儿庄古城过年之四

(2016-02-10 11:34:20)

2016年春节,在台儿庄古城度过。看到摩肩接踵的游人,当年一起奋斗的朋友,感慨万千。现在把20146月定稿的古城建筑文稿,完整公布,为古城点赞,也为服务古城五年留迹(欢迎转载,保留知识产权)。

北门里

北门

台儿庄古城的北门,名为中正门,为碉楼式建筑。咸丰七年在原址重建北门时,就使用“中正”这一名字,意为中正仁和。《易经·离卦》中,有“柔丽乎中正”语,高亨注:“象人有柔和之德,附丽于正道。”雍正皇帝为养心殿所题匾额即“中正”。北门不是台儿庄正门,但是,从东北方向来的行人车马,由中正门入台儿庄城,沿后大路出西门到火车站。台儿庄大战期间,中正门是战斗最激烈的区段之一,也是日军溃逃之后,中国军人将国旗插上城楼宣告胜利的地方。荷兰战地记者伊文思拍摄的纪录片《四万万人民》中,留下了这一珍贵镜头。1986年,广西电影制片厂拍摄《血战台儿庄》时,以此为背景,把情节推向高潮。

中正街

中正街正对中正门,原先为一片开阔地带。战前,地皮被中兴公司购买,设计出建筑图纸,准备建设中兴公司俱乐部,供外国矿师和大股东休闲居住,因残酷的大战没能按计划施工。日据时期,中兴煤矿为日军占领,股东随国军撤走。战后,建设中正街的计划没有实施。现在的中正街,按照当初的设计图纸兴建。

清真寺附近留白区:

王氏祠堂

在台儿庄,有“七王八张十二李”的说法,即“同姓不同谱”,前推五百年,不是一个祖先。其中,王姓就有兰陵王氏、小山子王氏、曲阜王氏(回族)、土著王氏、蛏浦王氏等。其中,蛏浦王氏为王羲之的后人,族人过千,在清真寺和中正街之间,有王氏祠堂。

城隍庙

明清时期的台儿庄,在行政级别上属于乡镇级,驻军相当于“师级”,而商贸业远远超过峄县城。在城市建设规制严格的清代,是不允许兴建城隍庙的,但是,台儿庄属于峄县境内的“特区”,不仅战略地位重要,而且面积也远远大于峄县城规模。因此,这座“乡镇级”的城市,允许兴建作为“城”的标志的城隍庙。乾隆二十六年《峄县志》,记载了峄县知县杨文熹于雍正十三年组织兴建台儿庄城隍庙一事。城里老人回忆,台儿庄的城隍庙在东门里的牛市汪南岸,体量明显大于魁星阁和文昌阁。1938年的台儿庄大战中,城隍庙被毁,战后没有重建。

土地庙

台儿庄古城内,有多座土地庙。其中,尤家汪南岸的土地庙、泰山行宫院内的土地庙,较为有名。

清凉庵

位于中正门和小北门之间的城墙下,与土地庙隔水相望。有三间大殿,日军攻打台儿庄时,毁于战火。

麻袋作坊

在整个清代乃至20世纪70年代之前,台儿庄对麻袋的需求量很大。装运粮食、干果、食盐,都靠麻袋。织造麻袋的原料为黄麻,有时候也掺进少量的苘麻。

在古城东北隅,有多家麻袋作坊,所产麻袋,供不应求。

木材场

台儿庄对木材的品种和数量,都有很高的需求。原因是,造船和补船、制作桨橹、生产农具、兴建楼房、设立柜台、打制家具,都需要木材。台儿庄的木材场,被称作“棒场”,因为当地人把未经加工的原木称作“棒”。大战之前,牛市汪和两瓣汪之间,有三家棒场,分别经营“北木”、“南木”和当地杂木。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