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明城墙:行走运河6

标签:
转载 |
城内是钢筋水泥的高楼大厦,城外是流水潺潺的古老运河,明城墙便是将这城内城外划分清楚的醒目地标,象是楚河汉界划分出的两个天地和世界。而落满青苔的古老城墙则象年迈沉稳、睿智聪慧、沉默寡言、看透一切的长者。穿越时光隧道岁月变迁,洒满风霜雪雨沧桑巨变,布满刀光剑影腥风血雨,装载人世浮华车马喧嚣,看透人间悲欢离合喜怒哀乐。世事沧桑变幻无常,所有的一切都经历过了,而,最后,一切,太古如原初。所有的浮华喧嚣都褪去,所有的战争攻守都平息,最终尘埃落定,花非花雾非雾,尘归尘土归土。历史如过眼云烟,朝夕瞬变变化莫测。所有的化为尘土和云烟,而遗留下老城墙,这一鲜活的历史标本,屹立着历史,树立着人物,隐藏着故事,提醒着今人,缅怀着英雄,怀念着远古和历史。
悠悠青草长满石砖的缝隙,在墙头随风摇曳;墙角蔷薇花时已过却仍然明媚灿烂;每一天,夕阳将城墙染红,明月将城墙照亮,繁星陪伴它的无言,路灯点亮它的眺望。是守着城墙的老妇人,在苦苦等待远方未归的良士。可怜河边无定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敬佩古人无缝对接技艺高超的建筑艺术,如这缜密坚固的老城墙。目前世界上保存的最长的是南京城墙,西安城墙则是中国目前保存得最完整的城墙,常州城老城墙不多,这里是著名一段。虽一段,也好的啊,聊胜于无嘛。更重要的它是常州有深厚文化历史底蕴的重要见证。常州与苏州建城历史的比较,曾经有文章的作者认为常州应早于苏州500年,原因是常州淹城已有3000年历史。而在建筑史上,明朝城墙的筑造坚固无比也是有道理的,皇帝曾经下死命令,每一块砖窑上都要写上工匠的名字,如果出问题则一查到底严厉处罚,从而充分保证了工程的质量,也使得城墙固若金汤坚如磐石保留至今。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攻城之英勇故事。史料有载:“外有城壕,上有御敌楼。宋绍兴2年(1132年),常州知府余竣重修。南宋末年,因元兵遇到了“纸城铁人”的常州人的顽强抵抗,元丞相伯颜调集20万兵力攻城,城破后,元兵进行了野蛮的屠城,据传常州仅有七人因躲在惠民桥下得以幸免,只有古村18间屋没有被烧,常州城墙遭到了毁灭性的破坏。元天顺元年(1328年),楼堞废毁,城壁尚存。”
垛口下方,有个向外突起的东西,大概叫瓦当吧,是用来缓解城上排水时对城墙根基的压力和浸染腐蚀,分流水势保护城墙。
仰脖从上至下观赏,细看和对比,会发现,城墙根的某处,右侧的砖块,砌时是外突的,有个弧度,上直下凸,象胖肚的中年男子突起的小腹;而左侧的砖块,从上至下都是一个垂直平面,说明这一块是后来修补的,不是原先古老的城墙。
城墙上还刻有三块石碑,中间一块是明代常州城的地图,左右两块是文字简介和说明,立式。古常州城的轮廓清晰明辨,一目了然,历历在目,让人发思古之悠情。而且,隔着不远的地面上,还有鹅卵石和小青砖镶嵌铺就的常州城古地图,横式。很有味道。
古老城墙,反反复复层层叠叠,却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砖砖瓦瓦重重迭迭,却层次分明脉络清晰。紊丝不乱条理章法,象诗歌中的递进、反复、循环。充满了韵律美和建筑美感。所以说,建筑是无声的音乐、凝固的图画。粗犷原始却耐看实用,实实在在而稳稳当当,一点也不花里胡哨华而不实,这就比那些饱受诟病网友指责的某地大裤叉门楼、某处土豪金办公大楼、某处抄袭原创一模一样建筑物的当代建筑笑话要原创内涵质量多了。这样的沉潜稳笃是浮华喧嚣社会的反省和内敛。用时髦的话说,它不是高端大气上档次,却低调奢华有内涵。
至于那一片砖一块瓦一寸草一条河,也是有历史有来头有故事有说法有学问的。
城墙不远处便是著名的文亨桥,文亨穿月这一景观,虽然不如南京秦淮夜月、杭州三潭映月名声响亮,但也有不同寻常的况味和景致,让人喜欢和流连。“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这些古诗词都会不由自主地脱口而出,因为太形象贴切自然而然了。和历史无缝对接,和自然天地同在。
中国,地大物博,历史悠久,不得不感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