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雄性太白

标签:
转载 |
行前,伊沙对我说,太白山是雄性山,很值得一看。他是著名诗人,对事物有着独特的感知,喜欢拟人化,且表述准确。他对太白山的评价,引起了我很大的兴趣。
与南方山脉的柔美不同,北方的山脉大多山石裸露,奇峰料峭,骨感突出,具有明显的雄性特征。作为北方人,我对苍凉雄奇的北方山脉有着特殊的感情。
太白山则不同。过了凤凰峪不远,车子便像钻进了一条幽深的绿谷里,阳光通透,天色蔚蓝,疑似江南山色。七月流火带来的难捱暑热,被森森绿意一扫而光。山谷很窄,两边绿峰突起,略无阙处,山上山下林木郁郁葱葱,几乎看不到裸露的山体和岩石。山路千回百折,一边贴着悬崖,一边傍着乱石杂陈、流水淙淙的小溪。时而绿峰横亘,疑为绝路;时而飞瀑高挂,光雾蒸腾;时而一汪碧潭,清澈照人;时而急湍淙淙,水花飞溅。一条绿谷步换景移,真的精彩纷呈。
沿着石阶前行,躲着横过来的树木和陡崖,我不时抬头望望山顶,总找不到太白山的雄性特征。
正迟疑间,一面巨大的峭壁立在眼前,峭壁如同墨染,似乎没有皴痕和裂缝,一缕缕黑色痕迹自上而下,酣畅淋漓,如黑色瀑布从天垂落。巨岩下一块石碑勒书的是:“李白泼墨处”。碑文记载,李白曾七次畅游太白山,第一次来太白时,在此潭边与友人对景畅饮,欲作诗寄怀。然而“举目山水皆是景,诗到多时苦难吟”,诗仙竟然也有“难吟“的时候!遂将笔砚抛入云端,于是就有了泼墨山。虽然这只是个传说,但裸露的巨岩和潇洒的墨色为这条委婉地绿谷带来了豪迈之气。
泼墨山不远处,岩壁上有一段段曲折的栈道,相传这是蜀汉法正督建的工程。登上残破的古栈道,沧桑之感油然而生。
蜀汉谋臣法正是刘备倚重的谋士,他饱学经史,才智过人,外抚州郡,内为谋主。法正曾建议刘备亲统大军北取汉中,进而蚕食雍、凉二州。他提出以褒斜道为中心,太白、益门为两翼,修建栈道,进可罚曹、退可固守。刘备采纳了他的建议,派人修建了这一条太白栈道。因栈道十分险要,且又隐蔽,被称之为“鸟道”。李白在《蜀道难》中所云“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嵋巅”一语,便是对这一段栈道的绝妙写照。望着这一根根横插在石壁上枕木,不由人联想起男人的肋骨。
原来太白山用柔美的绿色和潺潺溪水掩盖了雄性的本质啊!
当我气喘吁吁爬上太白山顶时,不禁被这里的景色所震撼。放眼望去,一条山岭东西绵延,南北之间却阴晴分隔。山岭的南面,云海茫茫,不见山形,一团团雾霭波诡云谲,忽聚忽散,绝不越过岭脊,似乎在坚守着什么;山岭北面则阳光普照,数百里太白,山峦叠翠,谷壑空旷,谷底的松林里不时吹来阵阵清风。
太白山真不愧是黄河、长江的分水岭,一岭之隔却阴晴迥异、泾渭分明,令人赞叹自然界的奇幻与神秘!
走过“天圆地方”,忽然感觉来到了青藏高原,天地变得更加荒凉沉雄,岭上几乎看不到绿色,山坡上乱石堆垛,巨石兀立,这是第四纪冰川时代的遗迹。森林早已退到山下,偶尔有一片低矮的灌木或野草从石堆里生出,还开着些点点的白花,令人赞叹这些物种的坚强与乐观。拔仙台如灾难过后的废墟一样矗立在太白极顶上,孤寂而寥落,大爷海像一块圆形的蓝色魔镜,映照着黑赭色山影。
本来就冷飕飕的山顶上,云雾忽然变暗变浓,低低地压在山顶上;北面的风更加猛烈,便有冰凉的雨滴开始飘洒起来。一抹黑色的云翳扫过之后,老天忽然又下起冰雹来,大如青枣,小如玉米,砸在人的脸上生疼难耐,人们惊呼着挤到小小的凉亭里躲避。
冰雹砸在乱石上,唰唰唰一片单调的响声。小亭旁边的石壁上,有副红字勒书,细看却是王维吟咏太白山的一首诗:
太乙近天都,连山接海隅。白云回望合,青霭人看无。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
真的是“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啊!倚在山岩上,看着天上乌云慢慢消散,大团的云霭又聚到山巅,如仙如幻。
我想,如果没有流云,荒凉沉雄的太白定会寂寞而狂躁,正是雾霭流云的相伴,雄性的太白才有了柔情,多了美感。
回到西安,我要再与伊沙聊聊雄性太白感觉。
古栈道
绿潭如茵
石上亭阁
曲折太乙路
碧潭
激流
激流漱石
百褶山道
山道百褶上九天
云遮雾绕
山顶野花
在所道上看山道
裸露的骨胳
登山栈道
山雨欲来
云不过岭
扛山工
落叶松林
云雾来去
向“天圆地方”迈进
南北迥异
极顶在望
云不过岭
怪石累卵
这伙计是专业登山者
顶上灌木
巨石嵯峨
遥望大爷海
冰雹过后
下拜寺
雨后初晴
层峦叠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