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传珍/有心人打捞的无心史
(2013-09-11 08:56:27)有心人打捞的无心史
——读朱崇礼《瓷说古城》
杨传珍
外国人把中国称作“瓷器之国”,不仅因为中国的瓷器产量高,而且品质好。可是,在古代的许多器物中,瓷器易碎,一件价值连城的瓷器,打碎了只能丢弃。然而,碎瓷片又是不易腐朽的东西,埋在地下几百上千年,出土后依然如新。这样,当年无心丢弃的瓷片,今天的有心人却能还原出历史。
朱崇礼先生就是这样一位有心人。
在台儿庄古城重建过程中,出土了数以万计的瓷片。无心人可能不会留意,朱崇礼却发现了这些瓷片的价值。于是,遇到就捡,并以此重构出台儿庄古城社会史的一个方面。
台儿庄因运而兴,从万历三十二年泇运河通航到1938年大战之前,繁盛了300多年。台儿庄在成为运河咽喉之前是什么样子,繁盛期间又是什么样子,都被那场无情的战火抹去。学界借助志书有限的记载,做出“形成于秦汉,发展于宋元,繁荣于明清”的推理。这样的推理,尽管大方向不错,仍然是粗线条的,对于居民的生活水平,还是雾里看花。朱崇礼借助往日丢弃的瓷片,还原出台儿庄古城的社会史,功不可没。
这位有心人是如何还原的呢?靠着分类功夫。在他的专著《瓷说古城》里,朱崇礼以时间为经,对材质、产地、窑等、器种、造型、彩绘、题款等做了科学分类,将台儿庄的历史,上推到史前和春秋时期,不仅让“形成于秦汉”的推理得以坐实,而且有了向前延伸的可能。秦汉之际,鲁南一带经济繁荣,名人辈出,大量瓷片做了证明,吻合了大历史的走向。“永嘉之乱”之后,鲁南由文化高地堕入千年文化沉寂,这期间的瓷片,也是空白。唐代是中国最兴盛的时代,无奈鲁南成为“外省”,经济文化同时落寞。直到宋元,才有了重新抬头的迹象。而明代末年泇运河的通航,台儿庄成为运河咽喉之后,鲁南才在码头经济的带动下,走向繁荣。这些,《瓷说古城》都有详细的印证。
《瓷说古城》的分类瓷片,包涵了许多历史信息。我们藉此领略了当年的台儿庄人,使用过什么规格的瓷器。这些瓷器,能够来到台儿庄,证明这里交通发达,居民富庶。不然,那些精美的瓷器,是不会来到这里的,经运河运送的贵重瓷器,如果没有富裕的买家,也不会上岸。只有大量销售、使用,才会留下这么多瓷片。
朱崇礼的学问,既体现在对无序瓷片的分类上,更体现在前面的导言上。这是一个文物工作者的文笔,也是一个有心人的建构。
当年的台儿庄古城,属于整个中国;今天,重建的台儿庄古城,因为拥有和平与发展的历史积淀,属于全人类。作为台儿庄人,既要以此为骄傲,享受这座城市的荣光,也要为这座城市添砖加瓦,继续为之累积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