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教材的《前言》可以这样写吗?

标签:
转载 |
家里突然出现一本人教版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书名是《语文:文章写作与修改》,就很有兴趣地读了读,觉得很生动,很实用。虽然在文中读到一个不甚恰当的词,并在那里徘徊良久,但仍然当即把这本书交给旁边的一名高中生,告诉他,可以作为假期作文指导,很值得读一读。
刚才给朋友打完电话,又看到这本书,它就放在电话机旁边。我随手翻开,一眼就看到编者写的《前言》。这是怎样一篇胡说八道的前言啊,我气到没有话说了!好在原文不长,我就引在这里,跟大家一起“奇文共赏”吧。
首先说明一下,我已经有很多年没有复习过语法、修辞、逻辑方面的知识了,当年学到的有关知识,除了下意识的那点东西,其他都还给了老师或者课本。我的评语,也许比原文问题更大,你就当我是这篇《前言》作者的学生好了。
前言
这是一本写作课选修教材。因此,这里不打算重复同学们在必修课上已经学过的内容,而是试图从一个新的角度和你们探讨以下几个问题。
(碧评:这段话好生生硬。“因此”二字非常突兀,没有落脚点。从内容上讲,第一句话跟第二句话的内容是一个顺接的关系,内容上非常紧密,不应该独立成句。“选修课教材”跟“必修课上已经学过的内容”压根也不是一个范畴,“因此”用在这里,不是有点岂有此理吗?
(这段话实际上是把一句话分开说,把意思给说“断”了。
(我们不妨把这段话改成:这是一本写作课选修教材,原则上不重复必修教材上已有的内容,而是试图从一个新的角度探讨以下几个问题。
(请注意,我改的这段话中,把“你们”这个词给删除了。因为,请你注意本文的这个“你们”,何其生冷,何其拿大,何其咄咄逼人!)
第一,写作的过程究竟是怎样的?希望你们能够在探讨的过程中解剖自己,获得一些启发。在这里,要特别提醒你们:写作时心中要有读者。这是目前中学生写作中较为薄弱的一环。读者意识不但是你们写作时的重要取舍标准,而且能够帮助你们丰富写作内容。
(碧评:“写作的过程究竟是怎样的”,很傻很天真的造句法。“写作”本身就是一个“过程”,何必要用“写作的过程”这个短语,把自己弄得说不下去了,只好用非常蠢笨的“怎样的”。你不会写成“写作究竟是怎样一个过程”吗?还有那个“?”,他的原句中“问”的意味很弱很弱,可以舍弃掉“?”号,加个逗号或句号算了。
(提出一个问题之后,按照正常的表达逻辑,是不是应该“顺着”这个意思说下去?或者,你至少要先给前边这个设问有个交待吧?可作者不这么做,而是一下子就扯到“你们”身上去了。造句方法还挺怪,句子没有主语,越显得气势汹汹,“我即上帝”。看完这段话,你能看得出来作者到底要表达什么内容吗?我是看不出来的。
(我们知道,这本书就是告诉学习者如何进行“文章写作与修改”的,你用得着突然来一句“我要特别提醒你们”吗?作者是不是应该顺着他第一段确定的调子,一一讲清楚你要“探讨”的“几个问题”?
(算了,越仔细看问题越多。要我看,他这一段,用一句话就可以结束:第一,写作究竟是怎样一个过程?在本书中,我们用了大量的例证,试图唤起习作者自我剖析的意识,从而实现对写作过程的有意识控制。)
第二,写作应该掌握哪些操作要领?这个问题,从理论上说,相当复杂,但我们这里着眼的是操作的经验,是从我们的写作实践出发,借鉴优秀的写作范例,总结出一些规律性的知识和方法,希望它们能够适合你们,对你们的写作有所帮助。有些新的写作理念我们不得不作出必要的解释,希望这些解释不至于太抽象,没有妨碍你们的理解。如果你们觉得在理解方面存在着一些困难,欢迎提出意见。
(碧评:得,废话来了。而且是大喘气式的废话。“这个问题,从理论上说,相当复杂”,会不会好好说话啊?还有随后而来的“但”,我真怀疑这个前言压根就是一名作文很差的中学生写出来的。那个长句子,从“这个”开始,到“帮助”结束,表达那个混乱啊,我都懒得说了。还有那个“知识和方法”,对不上“操作要领”四个字,不信仔细想想就明白了。
(这段话,拉出了“我们”,“是从我们的写作实践出发”的。这个“我们”一出来,本书立马贬值啊有木有!就凭这样的文字水平,你们的“写作实践”不是糟得一锅粥样,还敢来教我们?
(咦,这段话,谁喜欢改谁改,我,从理论上说,是懒得改了。)
第三,高中生学习写作的方式能不能有所改变?我们提倡以自主学习为主,在此基础上提出问题,展开讨论,相信你们的收获会更大。有条件的学校,是不是还可以建立论坛?在论坛上,把问题提出来,把习作贴上去,相互观摩,互相点评,有了这样的互动过程,课堂上的讨论会更加活跃,你们的写作活动也会更有兴味和动力。
(碧评:第一句话有歧义:一个是“学习 写作的方式”,另一个是“学习写作 的方式”,还有一个是“学习、写作 的方式”。
(本段显然又跑题了。它没有回答第一段承诺解决的问题,而是整成了“建议”。第三句话,缺失主语。“把问题提出来,把习作贴上去,相互观摩,互相点评”,这种表达,我叫它作“混杂”。“问题”能不能“观摩”和“点评”?还有那个“互相”“相互”,简直是奇葩表达。
(有人说,第一句歧义你说咋改啊?那个,那个,你动动脑子嘛,比如改成:高中生写作的学习方式。
(“写作活动”有“兴味”?太叫人无语了。“兴味”是主体的感受,活动本身是不可能有什么感受的,“兴味”二字不是瞎扯吗?)
最后,不同地区、不同学校情况不同,问题各异,希望使用这本书的同学们能够针对自己的情况有所选择,有所取舍,不要面面俱到。实践证明,加强针对性,突出重点,是提高学习效率和写作水平的必要条件。
编者
2006年7月
(碧评:这段话离题太远,可以说跟第一段立下的目标南辕北辙。前边三段虽然主要内容以瞎扯为主,好歹第一句话还扣着题吧。这一段干脆跑到一边去自说自话,压根把自己立下的目标给忘了。
(造句有没有问题呢?当然有。你仔细读一下,“不同地区、不同学校情况不同,问题各异”跟“同学们”情况各异有必然的因果关系吗?没有啊。就算是在同一地区、同一学校,同学们对写作方法掌握的情况也“异”得一塌糊涂啊!我真是怀疑写这篇前言的作者根本就是跟本书不相干的人,能够编写写作教材的人,哪里能差劲到这个地步呢!
(有人不同意,那好,你再看看“加强针对性,突出重点,是提高学习效率和写作水平的必要条件”,逻辑上通还是不通?是“重要途径”还是必要条件?“学习效率和写作水平”这样用在这里合适不?)
我一直相信,教材是经典书中的经典,因为它的好坏,直接影响千千万万学子啊!你在网站上发一篇狗屁不通的文章,没有人会理你。你在教材上写一篇垃圾《前言》,学生们会怎么看?他们可能会拿这篇《前言》作范本,再写出百篇、千篇同样狗屁不通的“前言”来。
我仔细看过这本书的封面,左上角赫然印着:“经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2006年初审通过”。我不相信审定委员们会那么没有水平,我只好相信,这些委员们只审正文,是不审“前言”的。又或者,审定委员们,只喝茶拿礼品,是看也不看一眼书稿的!不要说我“诬蔑”,这样的事情发生得还少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