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是一个作家最重要的能力
——国际图书博览会接受北京晨报采访
记者:刘婷
记者:河南有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中原文化,您怎样理解地域文化对一个作家创作的影响?您此次带来什么作品?正在进行什么创作?
一个作家的生活是有根底的,这个根底影响着他的创作,包括语言、风俗、习惯等,更重要的是那种骨子里的精神气质,地处中原的河南人,见识的多,经历的也多,受的苦更多,因而性格比较耿直,这些都会进入作家的写作视野,带有出中原的特色。我带来的作品是散文集《绝版的周庄》,是全部写江南水乡周庄的散文,还有《喧嚣中的足迹》,是一种行走散文,其中部分是中原的解读。另外是两部理论集《散文时代》和《聆听》。我现在正在写作关于中原乡村的散文,是带有着地域色彩和乡间生活的作品,然后会出一个集子。
记者:您作为河南作家代表,参加此次国际图书博览会中国作家馆•文学中原崛起系列主题活动,对有地域特色的文学作品在传播中的作用,有什么评价?
中原有着深厚而悠久的历史,中国的历史怎么走,都走不丢中原这一块。中原的文化与历史紧紧相连,历史有多深,文化就有多丰厚。翻开史册丰赡的文化典籍,文学又是其璀璨的章节。作为一个中原人,一个中原的写作者,实为骄傲和自豪。数千年间,中原出现了很多耀眼的人物很多华彩的诗章,成为后人永远学习与追寻的典范。
时代进入新的纪元,中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农耕文明渐渐远去,但深藏于这片沃土下的生活习俗和质地纯朴的精神追求,却光灿并独特着,作为一个中原作家,应该明晓并肩负起自己的使命,自觉地坚守并深刻挖掘,展示出不同于其他地域的语言、风俗、生活、性格的作品,更好地反映出中原这块土地的特色。
中原作家有着良好的传统,也有着自己的风格,相信通过这次活动,会有一个促进,使之更遵循一个走向,更有一个飞跃,以达到更好的目的。
记者:河南诞生了当代文坛中很多著名的作家,可谓文学大省,您认为河南文学的繁荣原因是什么?河南文学处在什么样的态势之中?有没有一些区域性的不足?
河南人多,写作的人也多,按照比例也就多些,另外,河南作家能够沉得住,放得下,在喧嚣中沉入书房,但并不是封闭自己,而是冷眼看世界,思考和审视自己的写作,这样才能出现一批好作品。处在什么样的态势中我还说不好,不足肯定是有的。河南作家还应该很好地向其他地域的作家学习,取其所长,补己之短。不固步自封,才能认清自己,向前发展。
记者:我们总说,中国文化“走出去”,您认为中国当代文学走出去还要在哪些方面进行努力,作为一个作家在创作中怎样把握个人特色、地域特色和被国际读者接受等方面的因素?
个性特色是最重要的,没有个性就没有了特色,中原作家笔下的中原特色越明显,就越出彩,赢得读者。另一个问题是语言问题,语言的问题解决不了,就不会出好作品,也打不出去,语言是一个作家最重要的能力,能力不够的,就是还没有做好创作的前提准备,或者说是智性先天不足。全世界都一样,一个能够获得公众认可的作家,语言占主导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