勿庸置疑,任何一座古城都载有极其厚重的历史文化,把游人从各地吸引来的,也正是这古老的文化。
古城可以衰败,但其承载的文化却不会消亡,而是换一种形态,继续生存下去。比如,成为人们头脑中的记忆,或变成图书里的文字。但可怜的是,古城历史文化变成文字后,却往往空洞无力,甚至还可能令人生厌。
这情况并不奇怪,你翻开一本本介绍古城历史文化的图书,大多如此。
其中一个主要原因就是,在对传统文化,对历史的理解和表述上,我们总是喜欢停留在雄辩论理和宏大叙事。因此,内容和形式就很容易缺乏个性,在空中飞来飞去,无法着陆,无法让普通公众接受。这样一来,所表述出来的历史文化,与公众并没有多大关系。
学术研究可以大量使用富有学术特点的语言,工作报告也可以是满篇幅的特色文字,简单说明性的旅游攻略可以蜻蜓点水,但要让更为广泛的普通公众理解古城,介绍古城历史文化的文章就得具备这样几方面因素,一是要表现出特色突出的文化内涵,二是要有趣味性,三是要有通俗性。
问题是,我们更习惯或沉迷于学术报告、产品说明或工作总结式的文字。所以,多数古城文化图书总是落后于公众的期待。模式化的语言形成了一个壳体,把古城文化中引人入胜的趣味故事、家国情怀、人文风情给密实地裹了起来,把古城文化内涵与公众特别是游人隔离开来。
这也是古城发展所面临的一个突出问题,你“卖”的就是历史文化,却无法让丰富多姿的历史文化内涵走进普通人的内心。
这说明,古城发展至少有一半问题不能靠资本运作解决,这一半问题更需要头脑,需要对历史文化的理解和敬畏,需要耐心和修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