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穿越三界的诗情

(2012-08-11 06:31:35)
标签:

杂谈

穿越三界的诗情

——读墨韵诗集《阅读》

杨传珍

墨韵不是职业诗人,而是传道授业解惑的大学老师,所传之道所授之业是中国古典文学。我听过她解读姚鼐《登泰山记》的专题报告,那种穿行于天地人三界的艺术分析,令人叹服。当时,我对墨韵的新诗创作知之甚少,可是直觉告诉我,这位艺术感觉非同寻常的批评家,如果从事文学创作,肯定一扫学究气。

那场报告之后,我拜读了墨韵的诗集《阅读》[1],证实了我的直觉。

《阅读》收入诗人60首诗作。《一沐星光》,让我领略了“深夜中静谧旋转的宇宙”和“一片天川奔腾”。这让我感到,墨韵的天界,远远超过我们所能感知的天空,她是有生命、有情感的璀璨宇宙。天连着地,地养育着人,人在神话中创造历史,穿越古今,“天人行迹已远/神话大地犹存”。(《爱琴海》)

诗人笔下的天界与地界,由星光阅读,人心感应,无论是“到黄昏相约共饮夕阳”,还是“倾注于夕阳遍洒的惊涛”(《淡水渔人码头夜景》),其实都是诗人置身的场域,只是,灵性的诗人,能够感受到“整座山都在思考”(《炳灵寺石窟》)。于是——

 

黄河轻轻在华北平原的稿纸上起笔

整个北方都在历史眼底

……

夕阳也不多语

只在日出日落时接近你的耳根

呢喃数语

多少过往的朝代

浓了草书淡了墨色

……

夜深时

华北平原的地标化作一方端砚

你顺势徜徉在历史的怀里

化作气势淋漓的墨气(《黄河之笔》)

 

这是文化的中国,笔砚的黄河。黄皮肤的中华儿女,成长在黄河母亲的目光里,跋涉在大地母亲的胸膛上,这就使得墨韵笔下的“人界”是天人合一的。在《始于与天净沙相遇》一诗中,诗人欲“张开那把大弓/丈量天地”,同时,“马蹄初试/拉开缰绳/在马首马腹间/测量童年和壮年”。这位成长在精神高地的诗人,不囿于上千万平方公里的国土,她把人类文明的每一块土地、每一条河流,都纳入自己的情感领地。置身希腊这张“沉重的生命画布”上,她看到“世界从河床中醒来/开始了喜怒哀乐”。也许,诗人感受的沉重,不仅仅是古希腊的历史,还有今天的世界乱局,在《膜拜》中,诗人自言自语:

   

沉睡了的夕阳

让一日已成定局

唯有清真寺的塔尖

是一只只共鸣的避雷针

避开一切

引导着人们透过躯体

试图连接着

天庭与地平线的共鸣

 

这样的低吟,似乎让人觉得诗人的担当超出了她的承受力。其实,墨韵有着多条“诗路”,温柔、明快、唯美,与互为表里。《茂林行》是以豪迈之笔挥洒壮美的诗篇,却不时插入“一不小心/便坠入群山的摇篮”,“孩子在马路上走着/蓦地随兴翻几个筋头/一如红日滚动山川”这些母性诗句。而描写东吴大学的《外双溪》,以婉约之笔展示蒸蒸日上的美:

 

才一跨入校门

就被翡翠般清新空气包围着

沿途长满等待发芽的思绪

流水尽日倚着青山那张书桌

不时在四季里读着

日月星辰

 

诗人的故乡是“杏花春雨江南”的浙江,无论身在何方,墨韵的精神深处,都交织着文化乡愁和生命乡愁,奔腾着“集体无意识”的美学冲动。不刻意间,“循着宋元明清的苍苔/一脚便滑倒在古韵里”(《闲步江南》)。因为,“江南是银色的泪滴/弹拨着每一寸游子的心弦/滴滴清苑”(《细听江南》)。沐浴在《故乡的圆月》银辉里,面对“高照在笛孔里”的月色,感到“每段竹节里早枕着一片乡梦/每个笛孔里早都有/一轮凝动的月”。在希腊月神殿前,听到“自月色里传来婴儿的啼声”,“山声里/传来宇宙的酣醉”。倾听中,凝视天空,希望忘却乡愁,可是,“望着望着/终于把自己望成/天上最明亮的眼睛”(《月神殿》)。诗人拜谒白居易琵琶墓,听到了穿越历史的诗句,跨过千年,与唐代诗人分享“激荡着满江的乐府”。悄悄地与之私语:“我们流浪在你的诗里/将一串串的时间/悬挂在你的琵琶里”。

解读墨韵的诗,无法区分到底是豪放还是婉约,她在密实中出境界,让人感到这位诗歌王国的公主,传递着天地人三界通感的火炬。在《怀思屈原》中,墨韵把自己心中的偶像解读为“阳刚中的阴柔”,是“惯于向情怀中的美人抽丝剥茧”的诗人:

 

曾经挥洒不尽的生命笔记

把自己注解成一部时代的神话

历史的寓言

人性的小说

可是灰暗贫瘠的土地

何处是你提篮里撷取的甜果

 

我不知道,自我放逐的屈原,是否渴望自己的提篮里盛满“甜果”,在墨韵的行囊中,我读到了穿越三界的滔滔诗情。

 



[1] 台湾唐山出版社2007年出版,系《乾坤》诗刊10周年纪念诗丛。本文所引墨韵诗作,均来自《阅读》。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