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功夫在古城
(2012-05-10 18:10:06)
标签:
杂谈 |
中国功夫在古城
杨传珍
枣庄学院派我服务台儿庄古城已有三个年头,出入古城不下百次,却很少是为“旅游”而来。信息密集的座谈会、评审会、论证会、汇报会,从傍晚开到凌晨,头脑填得满满当当,没有时间观赏古城的美轮美奂。当然,有时候也在工作之余,带着妻子到古城做私人旅游,仔细欣赏古城的大街小巷、商铺会馆、寺庙民居、小桥流水,欣赏来古城旅游的观光客。这种旅游,我是躲开假日的,因为假日里游客太多,既给古城“添乱”,也影响游览兴致。
今年的五一小长假,妻子跟着旅游团“替”我看周庄,为的是看完之后向我讲述观感,让我提到周庄时拥有发言权。我一个人在家,偿还文债。
电话响了,台儿庄古城的副总刘文涛先生,告诉我他策划了“第一届中国功夫节”,来自峨眉、武当、少林的武林高手倾情献艺。他邀我到古城泰和广场,一饱眼福。
盛情难却,我乘坐BRT快速公交去了台儿庄古城。
台儿庄古城的西门外,人山人海,且进得多出的少。城里的游客密度,可想而知。我挤到西门桥,稳稳思绪,掏出旅游年卡,准备入城。
我有两张入城卡:一张是古城员工卡,平时因公入城,使用员工卡,私人旅游,使用自办的年卡,公私分开。
站在桥上,看着拥挤的人群,我估算了一下,如果用旅游年卡经游客通道入城,至少要等20分钟,而员工入城的通道,却不需要排队。为了节省时间,我不能再像往常那么认真了,掏出员工卡,快速通过了闸口。
这天阳光明媚,空气清新,人流尽管拥挤,却没有听到埋怨,只有又惊又诧的啧啧称赞。
从西门里走到泰和广场,平时用不了10分钟时间,这回却走了半个小时。也好,走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能够找回小时候赶庙会的感觉,唤起诸多童年记忆。而且,我喜欢看青年男女无忧无虑的幸福表情,喜欢看中老年人带着自信的沉思,更喜欢看不听话的儿童出自本能的天真烂漫……这时候,我不再为拥挤的人潮影响行走而着急,权当是慢条斯理地在观景中怀旧。
还好,中国武林功夫表演才刚刚开始。
我对这三家武术门派过去如何相处缺乏研究,从“同行是仇家”的古训推演,应该是互不服气的。他们各有地盘,尽管大道相通,却有不同理念和招数。自谦之外,保持不容他人怀疑的自信;为了稳坐“山头”,独有的秘籍都不示人。偶尔同台竞技,谁都不愿示弱,同时不忘“留一手”。即便彬彬有礼,也是“同场异梦”。今天,他们在古城同台表演,却配合默契,像不同乐手一起演奏交响乐,每个人都张显自我,却不忘团队精神。
峨眉、武当、少林的武术高手们,各有绝艺,时而联合表演,时而分开展示。我挤在观众群里,边欣赏边思考。按照发生学原理,武术应该是源于游戏与健身,后来才被赋予防身功能,用于攻城略地夺取天下,却是后来的事情。当然,这后发的功能,在中国维持了几千年,几乎伴随整个冷兵器时代。进入新世纪,能够炸平日本广岛的原子弹,已经显得落后,再高的武艺都承担不了保家卫国的重任。那么,是不是这“过时的”武艺应该退出历史舞台了呢?非也!在冷兵器时代,武艺具有实用价值,就像在钢笔没有引入中国之前,毛笔书法是文化人必备的基本功一样。其实,所有的官员,都要会写毛笔字,否则无法办公。今天,别说不会使用毛笔,就是写不好钢笔字,只要学会电脑打字,就能写出文章。而书法作为一门艺术,实用性被电脑打字取代之后,审美意义依然存在,且得到彰显。作为中国功夫的武术,在核武器面前失去威力之后,审美功能却获得了解放。
且看台儿庄古城泰和广场上的表演,不仅惊心动魄,而且一招一式都放射着美感。这是生命在挑战极限中完成的各种造型,是人与自然交感时绽放的礼花,是不同兵器在武林高手中展现的舞姿,是身处高科技时代的人类对远古竞技的回望……我看呆了,呆得灵魂出窍,思絮满天。我想起二十多年前与一位同事出差,在某个交通不便的城市步行十几里参观一处景观。那天烈阳当头,空气湿热,我们走得双腿发软。我的同事说:世界的不公平,时时处处都能体现出来,我们为了满足“眼”的需要,强迫“腿”出了这么大的力!这番无意间说出的话语,给了我深刻的启示,学会了把一切不公平都当做常态。今天,我对这番话有了新的理解:人在满足了生存需要和成就需要之后,需要享受视觉之美,人类的高级财富,是美的艺术。许多“没有实用价值”的东西,其实是人类的精神盛宴。一个人,生活品质的高低,取决于“看到”了什么。作为武艺的中国功夫,在“实用”功能“失色”之后,审美层面却日渐“增色”。
我想起联合国大厦中《铸剑为犁》的雕塑,这源于孔子家语“铸剑戟为农器,放牛马于原薮”的创意作品,把用来杀戮的“剑”铸造为耕作的“犁”,呼唤和平的良苦用心令人动容。可是,这种转换,却停留在“实用”层面。而中国功夫的功能转化,却由实用升华为审美。
其实,台儿庄古城里的“中国功夫”,又何止武术表演?整座古城的设计与建设,都是濒临失传的中国功夫原真性传承!这积淀和凝聚了人类生存智慧的建筑,在城市建设追求“容积率”的今天,用“实用”标准衡量“性价比”,是不划算的。可是,这八种建筑合奏而成的“凝固音乐”,为世人呈现出来的审美价值,哪是世俗尺度能够丈量的?
泰和广场上的中国功夫表演,由联合出场的“总”到各自出场的“分”,分别展示了拿手好戏之后,再“由分到总”,三家团队融为一体,进行“错金镂彩”的联合表演。不同招式的武林功夫,在浑然的穿插中,将武艺表演推向高潮。
我惊叹:这是何等高超的导演技艺!把本来“同行是仇家”三个武术门派,聚集到方寸舞台上,各家极尽展示精彩华章的同时,既“无缝对接”,又各显风姿。也许,只有在武术的实用功能让位于审美功能的今天,才有这个可能。
手机响了,我想起邀我来享受这场视觉盛宴的文涛先生。估计,他想听听我对这一策划有何感想吧?可是,来电话的不是文涛,看到熟悉的电话号码,我知道又有新的任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