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儿庄古城展馆建设思路(之三)
(2010-12-04 06:51:53)
标签:
杂谈 |
(三)鲁南文化
19.婚俗文化博览馆
依据:台儿庄的婚俗文化历史底蕴丰厚,特色鲜明,具有观赏性,是农耕文明和渔猎文明的天然交会。远古的生殖崇拜、儒家的礼制和民间的喜庆文化,在婚礼中都得到体现,是活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随着现代生活的冲击,传统的结婚礼俗被新的形式取代,但是,人们依然对旧式婚俗充满向往。在古城建立婚俗文化展馆,有利于保存婚庆文化遗产。
内容:记录古代婚育习俗的汉画像石拓片;反映鲁南婚育演变的器物和饰物;揭示鲁南婚俗文化内涵的婚书;求婚和祈子用的吉祥物。如果有足够的场地,可以采用情景剧的方式,艺术化地表演鲁南婚俗全程,也可以承办鲁南特色的传统婚礼。
20.运河民间戏曲博览馆
依据:运河沿岸的民间戏曲艺术丰富多彩,柳琴戏、运河大鼓、山东快书、运河评书(俗称啦大呱),丰富了民间的文艺生活。与之配套的民间乐器、演出道具,美轮美奂。2006年6月,枣庄柳琴戏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古城建立民间艺术馆,对于传承和发展地方表演艺术,具有重要意义。
内容:各种民间戏曲的服装、道具、乐器(大鼓、小鼓、犁铧铁、竹板、莲花落、二胡、唢呐、长号、笙、柳叶琴等)、剧本、艺术家剧照;现场演出。
21.《白毛女》文化展馆
依据:《白毛女》作者之一贺敬之是台儿庄人,《白毛女》由歌剧、电影到舞台剧,在中国乃至世界影响甚大。这部作品,虽然是集体创作,但是执笔者贺敬之融入了大量鲁南社会文化元素。在贺敬之健在时,请他现身说法,介绍《白毛女》的创作过程,通过视频或幻影成像,让游客知道其文化渊源和《白毛女》与台儿庄的关系。
内容:贺敬之介绍创作过程的幻影成像;《白毛女》的精彩片段;剧本、剧照、海报。
22.郑亦秋京剧文化馆
依据:郑亦秋是台儿庄籍的京剧导言,参与了多部样板戏的导演,在中国当代京剧发展史上拥有很高的地位。排除政治因素,样板戏的艺术水平不可低估。在郑亦秋的家乡,为他建立京剧文化馆,既尊重历史,告慰古人,又保存文化,开启未来。
内容:郑亦秋导演的京剧剧照及相关资料。
24.稻麦文化博览馆
依据:中国是最早进入农业社会的国家之一,我国的农业,一是旱作,二是水作。旱作农业的代表作物是小麦和谷米,水作农业的代表作物是稻米。台儿庄处在南北过渡带上,旱作和水作兼顾,小麦和水稻都有种植。由于目前国内还没有稻麦文化博览馆,在古城建立这一展馆,具有开创意义。
内容:稻麦种植、收获、加工的工具、图片。如果场地许可,把小麦和水稻的播种、管理、收割、脱粒、储藏、加工过程,进行参与性展示,把展馆办成游客参与的产业。
25.石榴文化博物馆
依据:世界上最大的石榴园在峄城区,石榴文化在台儿庄有着深远影响,成为吉祥符号。有学者考证,这是远古的女娲文化向石榴这一载体的转移。目前,国内没有石榴文化博物馆,在古城建立这一专题展馆,为世界首创。
内容:石榴吉祥物、工艺品、石榴盆景、石榴酒、石榴茶、石榴木雕、石榴文化研究著作、歌咏石榴的诗词歌赋。
26.江北第一瓷窑博物馆
依据:枣庄的陶瓷生产历史悠久,早在7300年前的北辛文化时期,枣庄地区就出现了原始陶器,在滕州前掌大商代贵族墓葬中,出土了距今3500年的原始青瓷。枣庄因盛产高岭土,成为我国北方陶瓷生产的发源地之一。南北朝时期,今薛城区境内的中陈郝村一带,为我国北方民用瓷器产地。隋唐两代,中陈郝的瓷器生产水平已经达到相当的高度,成为江北瓷器生产重镇。在古城建设这一展馆,能够增加历史的厚重感。
内容:一是出土的原始陶器、原始青瓷、中陈郝白瓷、黑瓷和青花瓷实物;二是复原1987年考古发掘的中陈郝瓷窑,陈列出土文物,展示当时的生产水平;三是介绍中陈郝瓷器的销售网络;四是陈列其它陶瓷,包括伏里土陶、齐村沙陶、刘家吊窑的产品,全方位展示枣庄制陶业的历史与现状。
27.私塾文化展馆
依据:明末清初,台儿庄地区私人办学日渐兴盛,私塾成为普及教育的主要形式。清朝中期,台儿庄、马兰屯所办私塾在峄县享有盛名。光绪中期,台儿庄地区有知名私塾32处。民国初年,虽然倡导新学,但私塾遗风不减。台儿庄的私塾,分为门馆、公延馆、族馆、家塾、义塾等形式,其中多以“门馆”居多,俗称“揽馆”,即塾师在家自行设馆,招生授业。台儿庄历史名人辈出,与私塾文化密切相关。在翠屏学馆建立私塾文化展馆,珠联璧合。
内容:主殿类似文庙享堂,塑孔子像,两边有连中三元和金榜题名的互动游戏;东厢房展示台儿庄古代私塾教育的发展历程,以及私塾学馆中使用的戒尺、书架、桌椅、课本、文房四宝等用品;西厢房再现古代私塾情形,模拟私塾启蒙教育。
该馆已经建成。
28.祠堂文化馆
依据:祠堂又称家庙,是集中体现中国宗法制度的场所,也是保存封建礼仪之地。在台儿庄旧城银钩崖以东,蛏浦王氏家族历经几代兴建了颇具规模的王氏祠堂。在复建的祠堂里,展示悠久的祠堂文化。
内容:展示内容不限于王氏家族,而要扩大到整个祠堂文化,包括有代表性的家祭场面雕塑、家谱等。
29.古城三雕博物馆
依据:木雕、石雕、砖雕为古城三绝。在古城建立三雕博物馆,可以集中展示古城的雕刻艺术。同时,可以出售复制的作品,满足游客收藏需要。
内容:三雕作品及其画册、研究著作。
30.玉器文化馆
依据:玉是宝石的一种,中国人为玉赋予了文化和道德的内涵,玉器文化成为传统文化的重要部分。台儿庄一带保存下来的玉器,丰富多彩,建设这一文化展馆,既能展示台儿庄的玉文化,又能丰富业态。
内容:各种玉器和研究著作。
三、露天文化展示
1.汉画像石地下长廊
依据:汉画像石是中国石刻艺术的瑰宝。台儿庄是汉画像石出土最多的地区之一,这里出土的汉画像石,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在雕刻技法上,线刻明快,浮雕浑厚,形象生动,异彩缤纷,被称之为“意发风致、雄肆瑰奇”。同时,汉画像石形象地记载了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思想状况。中外历史学家、考古学家、造型艺术家,对汉画像石有着浓厚的兴趣,不惜重金购买汉画像石拓片。收集台儿庄周围出土的汉画像石,在某个街区建成地下长廊,既能增加古城的厚重,又能增加景区的看点。
形式与内容:在某条街上建地下长廊,把汉画像石分类排列,上面盖有行人可以通行的玻璃,让游客走在街上就能欣赏这一石刻艺术。
2.招幌文化和匾额文化街区
依据:古城中的招幌和匾额,是运河商贸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许多老字号的商铺,恢复了原先的招幌和匾额。这些招幌和匾额,既是古代的商标,也是艺术品和文物。通过积极引导,整个古城可以建成招幌文化街区。
形式与内容:在商铺门口,悬挂能够体现运河古城商贸文化的招幌和匾额。
3.运河古闸坝展示区
依据:明代的治河官员,在汶上建立了南旺分水工程,引大汶河之水解决了水荒问题;在韩庄至骆马湖之间开凿泇运河,避开了黄泛阻运的难题。由于泇运河一线水位落差大,治河先贤们想出了建设节制闸的方法,防止了河水下泻。明清两代,自韩庄至台儿庄这段运道,自西向东依次设置了韩庄、德胜、张庄、万年、丁庙、顿庄、侯迁、台儿庄等八座船闸,成为京杭大运河上船闸最为密集的河段,也是三千里运河上的一道特殊风景。由于种种原因,京杭大运河沿线还没有船闸展览,我们的露天展示具有原创性和唯一性。
内容:用雕塑形式,模拟台儿庄古代八座闸坝,介绍其形式、原理、功能,以及当今船闸对古代船闸的继承与改进。用人物雕塑,表现纤夫拉纤的场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