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儿庄古城导游词征求意见稿(之三)
(2010-08-15 17:29:45)
标签:
杂谈 |
顺河街
这条沿河老街名叫顺河街,北接丁字街南哨门,南至小南门,全长 510米,宽4米,是连接运河各码头的通道。运河开埠,带动了商业、饮食业的兴盛,这条商业街顺河而建,故名顺河街。主要功能是装卸货物和为客商提供饮食、住宿、娱乐服务。在清一代,顺河街商铺多达40家,比较知名的有老陈家布店、泰山堂药铺、“王德兴”茶食店、李家糁馆、曹家馒头店、陈延民钯锅铺等。
在顺河街做生意的人,讲究公平和气,货真价实,售出去的货物,从不缺斤短两。在老陈家布店,有这样一个传说作为家训代代相传:原先这家布店的老板,把通用的尺子锉掉一丝,用这样的尺子量布,一丈布要短出半寸。店主用这种方式,日积月累,赚了不少黑心钱。有一天,他的宝贝儿子爬墙掏麻雀,张大嘴对着墙窟窿,一条蛇从麻雀洞里窜出来,钻进他的嘴里。布店老板的儿子受到惊吓,掉下来摔死了。老板恨透了那条蛇,剖开儿子的肚子,要找出害死儿子的蛇,杀了报仇。结果,从肚里找到的不是蛇,而是他使用了多年的那把尺子。从此,这家布店衰败了,把店铺卖给了老陈家。老陈家布店的老板,经常提醒伙计和儿孙,做生意不能坑人。
驳岸
这段古驳岸,建于乾隆四十八年(1783),历经300多年的水工设施,至今保存完好,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正是这段保存至今的驳岸,台儿庄运河才被被誉为“活着的运河”。2006年11月7日傍晚,陈伟市长就是在这个地方,以他穿越历史、俯瞰世界的眼光,发现了重建台儿庄古城的依据,并当即叫停这里的商品房开发项目。在这个意义上,这段古驳岸,不仅见证了几百年运河的沧桑,也为古城重建立下了功劳。
顺河街恢复建成后,这里主要经营运河船民宴及地方名吃,让游客在饱览古运风情的同时,品尝京杭大运河沿岸的特色美食。
新关帝庙
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在台儿庄做生意的山西商人,为祭奠山西圣贤关公,集资修建了关帝庙,作为山西会馆,为山西人提供议事的场所。因城内原有一座关帝庙,这座关帝庙取名为新关帝庙。新关帝庙占地20000平方米,建筑面积10000多平方米。几经修缮,成为台儿庄最大的庙宇之一。每年农历五月十三,是这里的庙会,这一天被称为“关老爷磨刀日”。如果下雨,不能打伞,要任凭关老爷的“磨刀水”浇淋,以拥有好运。这一天,四方商贾,八方香客,汇聚关帝庙前,上香祭拜,祈求平安,气氛肃穆而不失热闹。至今,台儿庄还保留这一习俗。
1938年春天的台儿庄大战中,新关帝庙是第31师师长池峰城的前沿指挥所。因为是国军重点坚守的地段,新关帝庙的部分建筑得以保存,为大战重要遗址之一。
现在原址恢复建设的新关帝庙,保留了一处原始建筑。这处建筑的规划设计功能是,介绍关公生平事迹,展示武圣人信仰、武财神信仰及庙会文化。结合台儿庄大战的内容,展示大战遗址,介绍大战的惨烈及池峰城将军的生平。
台儿庄大战遗址公园
爆发于1938年春天的台儿庄大战,中国军队不畏强敌,誓死抵抗,敌我双方轮番肉搏拼杀,血战16天,血流成河,尸横遍野。台儿庄,这座运河岸边的美丽小城,无土不沃血,无墙不饮弹。参加台儿庄战场清扫的第27师兵站少尉别志南,在《清扫战场》一诗中写道:“三千人家十里街,连日烽火化尘埃。伤心几株红芍药,犹傍瓦砾惨淡开。”
台儿庄大捷是中华民族团结抗战取得的胜利。参战官兵面对凶恶残暴、装备精良的敌人,英勇作战,喋血赴死,其英勇壮举惊天动地、泣鬼神,绽放出耀眼的爱国主义光芒。台儿庄战役中,先辈们誓死不当亡国奴的高贵品格,万众一心共赴国难的大局意识,不畏强敌、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为民族利益不惜牺牲一切的奉献精神,是中华民族最珍贵的财富,永远值得我们发扬光大。
大战胜利之后,郭沫若先生组织文化界的精英,对战况进行了大力宣传。臧克家、郁达夫等文坛翘楚,欣然命笔,讴歌大战的英雄主义和伟大意义。
臧克家写到:“台儿庄,红血洗过的战场,一万条健儿,在这里做了国殇……台儿庄一片灰烬,台儿庄的名字和时间争长。东风吹罢,死灰里萌出了新生的嫩芽。”
郁达夫写到:“一寸河山一寸血。台儿庄,响亮的名字,鲜血铸就。”
冰心写诗赞道:“台儿庄,你这美丽动人的名字,你这被鲜血染红的村庄,用白骨砌成的堡垒,你是何等的光荣和伟大!”
外国记者对台儿庄大战的意义,给了高屋建瓴的评价。著名战地记者罗伯特·卡帕写到:“历史上作为转折点的小城的名字有很多——滑铁卢、葛底斯堡、凡尔登,今天又增加了一个新的名字——台儿庄。”
台儿庄大战遗址区,保存了 53处二战遗迹。这些战争遗迹,是全世界唯一大面积保存二战遗址的区域。这昭示战争与和平主题的见证,差点被上海一家房地产开发商拆除。因为陈伟市长及时发现、叫停,才保住了这些不仅成为文物、而且上升为符号的人类文化遗产。正是有这些遗迹的存在,台儿庄古城建设才拥有了沉重的历史根基。
我们准备投资1.5亿元,在原有遗址的基础上,规划建设台儿庄大战遗址公园。在大战遗址区,将完好保存大战遗留下来的弹孔墙,再现当年战争场景;在雕塑区,将以高度概括的艺术手法,集中再现当年的悲壮场面;同时,建立台儿庄大战日记纪念馆,搜集中日参战将士在大战期间写的日记,表现我军将士为了民族生死存亡,视死如归的英雄主义精神,表现侵略战争带给中日两国人民的灾难。纪念馆采取最先进的展示手段,让游客亲身体验战争的残酷。公园建成之后,将成为全世界唯一的以战争遗迹为依托的二战纪念公园。
丁字街
丁字街始建于明朝万历末年,清朝咸丰七年重建。这条街刚建成时没有名称,后来,在这里经营或居住的商人、士绅,为了保护财产安全,出资在东、西、南修筑哨门三座,哨门内东西、南北两条街呈丁字形分布,故名丁字街,俨然一个“内城”模样。
丁字街地面有青石板铺路,街道两侧店铺林立,商铺以两层建筑为主。前为门市,后为作坊和住宅,抱柱出厦。南北走向的店铺以中西合璧的近代建筑为主,立面饰女墙及壁柱,线脚丰富,屋顶及内部为鲁南传统民居特征。这类建筑大多建于民国时期,受中兴公司设立在台儿庄办事处的建筑风格影响。大战之前,丁字街商铺多达45家,其繁华程度为当时台儿庄之最。
在重建古城时,没有按照战前的建筑布局恢复,在东侧兴建的大战遗址公园,西侧为复兴楼前广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