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只能带菌生存
(2016-04-27 14:25:09)我们只能带菌生存
著名学者叶嘉莹教授在讲授古典诗词时,有学生问她,诗词虽好,但有什么用呢?叶嘉莹答:古典诗词里隐含着一种向上的、对美好的追求,它可以使人心不死!人对于他人乃至万物都持爱心,宇宙之间就充满祥和之气,人就有了一颗活泼、敏锐、善感的心灵。她还引孔子的一句话“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表达人终究要与世人好好相处、打交道的意思。不过,从孔子的语气里也能感受到,我们所相与的人并不都是那么称心。
而有的人,似乎根本不适合在群体中生活。读到四川师范大学发生了一起残杀室友血案的消息时,我跟所有人一样深感震惊。一次看上去像是“雨过湿地皮”般的吵架,一场类似于青春期荷尔蒙过剩导致的人际冲突,或者说,一点小小的相处交往中的不称心,竟酿成了一桩血腥命案!事由与后果之间埋伏着怎样的草蛇灰线?心灵在选择时遵循着怎样的死亡逻辑?我不懂。新闻至今仍在发展中,据说杀人者滕某读中学时曾两度试图自杀,而他也正在接受精神鉴定。但我不相信情节还会有什么“反转”的空间,无论如何,一条被杀害的生命不可能“反转”复活,另一条生命也终将承担沉重的罪与罚。两个生命,都在21岁时陷落深渊。
总忍不住追问,21岁的“青春修炼手册”里,究竟缺失了什么?
人当珍惜生命、热爱生命,无论是自己的生命还是他者的生命,这不仅仅是一个约定,一个假定,更是生命本体先验的要求,因为人是人自身的目的。但是从制造上述血案的主角身上,我们看不见一种健全的生命感,看不见一颗有活性的心灵。值得警醒的正是这一点:有的人表面上很“乖”,天天向上,其实在貌似平静的水面下隐藏着凶险的潜流(有必要指出的是, “乖”的本义乃是背离、违背、不和谐,《说文解字》曰:“乖,戾也。” 古人从不以“乖”为好事,认为“乖气致戾,和气致祥”)。报道中说四川师大惨案当事者滕某是一个“特别乖”的人。有时候我们会被“乖”迷惑了,那只是一个人格面具,面具后面未必有生命感觉的自我修炼,一颗心可能已经千疮百孔,甚至朽坏而不自知。在与他人相处和打交道的过程中,他没有同情心,缺乏共通感,极端苛刻而又易失去自控力。他最需要的正是叶嘉莹先生所说的让“心灵不死”的东西。当然,我并非简单地要把古典诗词当作拯救人心的“福音书”。
我知道,有人会觉得这么说还是太“迂腐”了:每当有杀人或自杀这样的悲剧发生,你是不是只能在这儿嚷嚷“补上生命教育这一课”之类的空话啊?而我却要说,生命教育从来就不是迂腐的事!药家鑫也许可以弹奏贝多芬的美妙音乐,滕某也许能跳出富有美感的舞蹈,复旦大学饮水机投毒案的主角林森浩攻读的也许是拯救生命的医学专业……但他们都失去了对生命的珍惜和热爱,都失去了对他人的善意和包容。有的东西,当你拥有它的时候,未见得有多么耀眼,你只不过是正常地活着而已,可在失去了以后,它却会从反向来证明其有多么可贵,比如空气和水,比如对他人和自己的悦纳感、包容性和耐受力,比如一定的自我平衡、自我净化能力,比如充分的理性和必要的妥协。
人的一生中,可以说无时无刻不面临着问题和矛盾。倘一切问题都消失了,生命也告终结。没有绝对完美的境遇,没有永远称心的他人,我们注定要与人性的缺陷一边搏斗一边厮守终身,要与生命的阴影一边颉颃一边相伴同行。“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取一个可能不甚恰当的譬喻,人自身的内部和外部,并非一个无菌的环境,恰恰相反,正是因为一些菌群的存在,我们才能保持健康。我们只能是带“菌”生存,带着欢笑和眼泪,带着所有的不完美。
我们要追慕美好,这样才会人心不死;要带菌生存,这样才不至于走向乖戾违和,而在人间的祥和之气里茁壮成长。从这个意义上说,我更想强调一个人成长中自我收敛和退让的那一方面。成长当然意味着绽放,意味着扩张,但同时也意味着学会妥协,懂得和解,甚至忍受细菌般的“苟且”。我们要与这个世界和解,要与爱的人和解,要与不称心的人和解。我们有自己的主张和原则,有自己的尊严和尺度,但绝不因为它们受到冒犯和挑战而“炸了”。我们是带菌生存的,不能因为一点洁癖而封锁生活的整片水域。在我们的日常人生里,绝不能拿别人和自己的生命做抵押,去交换一些“纯粹”的价值。也许这是一种庸人哲学,但如果它可以拯救和挽留生命,那么如何被命名其实并不重要。
缺乏兼容性的、独断偏执的、唯我独尊的、至刚不柔的思维方式是真正害人的。我总认为,一个人的愚蠢与智商无关,多与从来不知反省、自责、体谅、哀矜、换位的思维方式有关。我们今天确实在现实生活和各种公共平台上看到太多愚蠢的撕咬,嚣张的发狠,暴戾的宣泄,动辄“路怒”,一碰即炸,就跟那“老炮儿”似的,出口就是恶言,张嘴就是约架,随便评论一句就是“一万匹什么马奔腾而过”……而居然有挺多人把这美化为有血性、有个性,很man、很彪悍,而一些对人际冲突持容忍、妥协、克制、退让、息事宁人姿态的人,则被视作窝囊,看成懦弱,讥为软蛋。话语的暴力,与肢体的暴力可以等量齐观,它们都会牢牢地长在身上很难连根拔除,一个人越是苛求“无菌”,越是没有包容性和耐受力,就越容易走向暴力。
惨烈的悲剧已经发生,说实话,我们能稍加梳理的,也只有心灵层面的事情。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还是让法律的归法律,教育的归教育吧。知道吗?教育面向未来,面向的是一个已经存在的人,和还没有发生的事。教育属于所有的“来者”。教育者的理念和逻辑,正好站在愚蠢思维方式的对面。我们祈愿人心不死,对于所有生命能够尊重和优容。愿人与人能和平相处,彼此有足够多的容错空间和转圜余地。愿生活荡起的波纹慢慢归于平静,每个路过的人都成为你命运中明媚的那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