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教育 |
多一份惕然之心
今年春节期间,天台县下路村蔡姓兄弟一家5名儿童失踪案牵动着无数人的心。当这5名孩子最终在离家数百米的水塘内被发现并证实溺亡的消息传出,很多人的心被一种巨大的悲悯所笼罩。这5名孩子中,最大的的13岁,最小的7 岁,他们意外死亡的悲剧,再一次把儿童安全和生命教育的问题推到全社会面前。
现在我们置身其中的环境常常令人缺乏安全感。整个社会处于急剧变迁的进程中,无论是城市还是乡村,都容易令哪怕一直生活其间的人也产生异乡感。城市里不断翻新的街景、飞驰而过的汽车、四处涌动的陌生人,都让人失去了那么一份从稳定和熟悉中生长出来的从容自在。乡村也因为变革而带来了非常多的不确定性,以前闭着眼睛也能走路的村庄田野已不复存在。天台5名溺亡的孩子中,有的其实长年跟随做生意的父母在外地读书,家乡对于他们早已显得陌生;即便对一直在老家长大的孩子来说,恐怕也意识不到那些看似平静的池塘水面下的坡陡坡缓和水深水浅。今天如果要开展对孩子的安全教育,首当其冲的便是在他们心里建立起一种健全的安全意识,尽量不要置自身于危险的境地。可是,孩子的感觉与成人是有区别的,比如我记得自己小时候听到“水火无情”这句话时就很不以为然,认为水是可亲可爱的,火是可感可控的,哪里无情了?真正无情的应该是看不见摸不着的电和躲在草丛里的毒蛇吧。当年孔夫子还说“君子不立于危墙之下”,对自救能力低下的孩子更有必要养成他们对于危险的敏感和警觉。
但儿童的人身安全并非单纯地来自谨慎小心。安全教育不仅仅要让孩子懂得“收”,也要适当地鼓励他们“放”。现在有的老师和家长,出于安全的考虑,几乎完全剥夺了孩子在相对开放的空间、在大自然中玩闹的权利,孩子们没有春游,甚至被规定不得在操场和走廊上游戏。孩子在教练指导下学习游泳,很多人也放心不下;已学会游泳的孩子只被允许在浅水区嬉戏,一旦往深水区游了几米,家长就迫不及待地在岸上喊停,即便游泳馆里有专职救生员。对孩子来说,并不是“收”得越多、胆子越小就越安全,因为一方面不利于他们建立起什么环境有危险、什么状况要提防的安全分寸感,另一方面也很难提高他们的抗风险心理素质和自救能力。人生在世,做不到与危险完全绝缘,有时候会面临可能对人身安全构成威胁的情形,无论在什么样的境况下,“胆大、心细、艺高”,都是避免或成功摆脱危险的不二法门。
孩子的安全要有所保障,也不是开展一些面对孩子的安全教育或生命教育就够的,更重要的是我们要努力为孩子创造在一个安全的环境。天台县发生夺命惨剧的鱼塘外围没有明显的警示标志,而且是在开放状态,鱼塘的经营者对于悲剧的发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固然,天底下的池塘都是没有加盖的,但把鱼塘挖得如此深陡、其边沿又那么滑溜,经营者当然有义务向不熟悉情况者提醒警示。事发后池塘边已有了警示牌,但我认为仅仅写“危险”二字还是不够的,最好能写上“水深几米”、“池塘壁陡滑”等字样,以使人对于其危险性有更清晰的认知。要创造安全的环境,采取类似的做法是最基本的。其实我们每个人都该好好问问:做土建工程时真的把质量看成生命吗?制造产品时真的严格参照国家标准吗?组织活动时真的把每个细节都考虑到了吗?开车时在斑马线前我真的减速了吗?作为一个监护人我真的合格了吗?……这样的追问大有必要。就是在最近,江苏一位刚上幼儿园的4岁女婴在校车上窒息身亡,罪魁祸首是,七座校车内居然塞进了20多个孩子!
这两天还看到过这么一条新闻:有辆长途客车严重超载,被执法者查获,车主百般设法逃避责任,车内的乘客居然还抱怨执法者多事!面对此情此景,我觉得,我们真不该在每次谈论安全教育或生命教育时,就习惯性地把施教对象想象成孩子!为了避免成为悲剧的主角,孩子接受安全教育是必要的,但所有那些“暝然不觉、悍然不顾”的潜在的悲剧制造者不更应该受一点教育,多一份惕然之心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