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我记录感动瞬间视觉/图片 |
分类: 【影像】好色之徒,情动于中 |
广西富川瑶族自治县位于广西的桂东偏北,全县周围群山环绕,属贫困山区。
虽然我是第二次去富川,但说真的此次之前对富川没有太多的了解,除了助学。
后来在那里了解到,富川历史悠久,至今已有2100多年的建县历史。
富川地处湘桂粤三省区交界地带,是古代中原连接两广的重要通道。
听到这些资料,足以看出富川人文历史的古老,加上瑶族风情,更具特色。
在说到人文的基础上,不得不提的是:富川人民对学子的重视程度。
古时就以秀水状元村为最,其有着显赫的历史地位,人杰地灵,人才辈出。
自唐宋元明清五朝以来,单就一个秀水村竟出过一个状元和26个进士。
喜学成风,也是富川的一大特色。因此,又回到我们的另一个主题:助学。
由于经济条件生与家庭背景的处处限制,很多山区里优秀的孩子不得不放弃学业在家务农或外出打工。我们驴子走访了山区的四位特困生,这四个孩子的家庭背景都是比较悲惨。真实的生活场景让我们这群驴子为之动容。这其中的感动且容我细细说来。
(驴友们正在搬运捐助物资,其中大多为文具、学习用品、书本、衣服、鞋子)
(二)穷人家的孩子
走在富川的乡村里,一路上都可以看见很多穷人家的孩子。
山区里的孩子很纯朴,穿着上非常简陋,大多的孩子穿得衣服很旧很破。
有些孩子都没穿鞋,想想每天走在充满尖碎石子的乡村路上,脚会有多痛。
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这句话从古至今,都是至理名言。
穷人家的孩子,从很小的时候就开始做家务,扫地,洗衣服,做饭,煮菜……
穷人家的孩子很懂事,懂得心疼爹娘,懂得照顾老人,懂得看好弟妹。
穷人家的孩子从来不知道肯德基麦当劳,也不知什么叫名牌什么叫网络。
穷人家的孩子学习努力,能吃苦,哪怕家徒四壁抱着一张小板登都能完成功课。
穷人家的孩子没见过外面的精彩世界,但他们一样充满好奇充满想像充满期望。
那些可爱的穷孩子,他们纯朴善良,他们天真无邪,他们让我们看到了希望……
(山区路边看到一个三岁左右的孩子在扫地)
(我给他牛肉干吃,他一直不敢接,静静地看着我,天真无邪的表情。)
(对我们的到来充满好奇。)
(肚子饿了,啃地瓜)
(可爱的姐妹俩,长得很漂亮)
(同样好奇,但带着胆怯)
(两岁左右的孩子,只穿一只鞋)
(非常可爱漂亮的女孩,一边惊喜的看着我们,一边啃着人家丢掉的光盘)
(家徒四壁,抱着一张小凳子完成功课是每天必做的事情)
(躲在石头背后,悄悄的看着我们)
(稍大的孩子放学回家都得带弟弟妹妹)
(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很小的时候就开始洗衣裳)
(三)走访特困生周洁
在我们去走访特困生的路上,驴子们还是嘻嘻哈哈,一路走一路闹一路玩乐。
可是当我们进入贫困生的家里后,每个人的心情加了一层元素,叫:沉重。
这四个孩子的生活条件比较艰苦,并且都是在特殊的家庭背景下成长。
第一个孩子是周洁,父亲去世几年,家里有一个弟弟两个妹妹和年近七十的爷爷。周洁的母亲年轻守寡,为了让四个孩子能吃上饭,早出晚归,年收入低于500元。即使这样也很难解决孩子们和老人的温饱问题,更难供孩子们上学了。周洁很懂事,每天上完学一回到家,就帮家里干活,照看爷爷和弟弟妹妹。周洁和两个妹妹都在上学,她们的学习成绩都很好,拿过不少奖状。
迫于生存,周洁的母亲实在供不了太多孩子上学,想让周洁退学帮忙家里务农。听母亲说周洁常常为这事偷偷地哭,但她很懂事没有抱怨,知道自己的家庭穷苦。看我们到来,周洁的母亲一个劲的掉眼泪,说是看到了救星,一个劲的感谢我们。
看到周洁母亲不停抹眼泪时,我们的几个女驴子也偷偷的抹眼泪。
这么年轻的母亲,如果不是无助,如果不是很苦,为何泪水一直止不住的流!
这一切都是为了孩子!看到此情此景,怎能让人不落泪?!怎能叫人不动容?!
(去往周洁家的村边)
(周洁家唯一一张吃饭的桌子)
(周洁的妈妈一见到我们,不停地说看到了救星,一个劲地掉眼泪)
(周洁跟着妈妈哭起来。。孩子的眼泪诉说着多少对上学的渴望!)
(周洁的妈妈哭得很悲切,令我们好多驴子都黯然落泪)
(周洁的弟弟,无助的望着天空,孩子的表情令人心酸)
(周洁妈妈拿出几个孩子的奖状,大多是获得省、市级的一等奖,二等奖)
(我们给周洁换上新买的衣服,周洁的嘴角露出欣喜)
(周洁的家)
(妈妈领着妹妹周珍要给我们鞠躬,我们难过极了)
(驴友阳光给周洁弟弟一盒巧克力,孩子高兴得赶紧打开与家人分享)
(四)走访特困生汪小筱
汪小筱,是我们走访的第二个特困孩子。这个孩子也有着更为特殊的家庭背景。
小筱今年8岁,在她出生后还是婴孩时期就被狠心的亲生父母抛弃在路边。
汪舟,汪小筱的养父,残疾人(哑巴)捡破烂为生,他在路边捡回并抚养了小筱。
我们走进小筱家时,看到她的家是在村外的一块田地里搭起来的一座民房。
从院门口到她家里头,要经过一大块田地,有很长一段路,是村里的独立门户。
一进去第一眼就看到汪小筱家做饭的炉灶是院子里用几块旧砖头垒起来的。
汪舟看上去有50多岁,终身未娶,一心一意的靠捡破烂抚养小筱。听阿鱼说汪舟对小筱非常严格,每天放学回家后只允许她在家里干活,做功课。哪怕小筱有空闲时间,汪舟都不让小筱出去外面玩耍,只让她在自家田地里玩一下。(备注:阿鱼是富川人,以个人仅有的点滴经费为富川助学事业四处奔波,放弃在深圳的美好工作,令人钦佩!)
由于长期的自闭,汪小筱的性格变得非常内向,不跟人打招呼,不和村里人说话。我们进去时,她一直坐在条凳上,表情呆滞,眼睛呆呆的看着我们,没有言语。小筱的身体很弱,很瘦小,脸色黑黄,营养极其不良,感觉没什么气力。驴友逗逗用家乡话跟她说话,帮她扎辫子,但小筱只是静静地坐着,还是不说话。她像是有一堵心墙将我们堵在心门之外。听说在学校她只跟老师说话,不跟同学一起玩,也不跟同学说话。
其实我们更担心的问题还在后头,小筱会不断的长大,到时会面临诸多人生问题。一是生理问题,她不断长大,最后会是一个姑娘,没有母亲的指导,女孩子的事情不知要怎么解决。二是心理问题,她自闭,不跟人交流,会没有朋友,日后看问题难会偏激或走极端。三是汪舟终身未娶,待小筱长大后,是否会对小筱不利还是个未知数。小筱要如何学会保护自己呢?阿鱼及在场的驴子都想到了这些问题。
这些问题都是客观存在的,也是助学之中的难题,帮助孩子解决生活与上学问题,我们可以用物质用钱来解决。但是如何帮助孩子解决生理和心理问题,我们能用什么呢?忽然之间不知该如何回答。孩子这么小,现在又说不得,怕孩子紧张担心。现在只能请阿鱼和当地的村委会及镇府私下多指导和开导这个孩子!可怜的孩子!
(汪小筱家门口的炉灶,不论刮风下雨,都在这里做饭吃)
(小筱家唯一的一张吃饭桌子,破烂不堪,椅子是石头)
(驴友在给小筱扎辫子)
(汪舟在给校长看小筱写给阿鱼叔叔的信)
(小筱长期自闭,不善言语,驴友送给她新书包,她一直看着驴友)
(我将墨镜戴在小筱脸上,问她漂亮不,她很久才挤出“漂亮”两字)
(小筱家冬天用的棉被,一块一块的,烂得不行了,心想怎么能盖?!)
(小筱穿得很旧很破的衣服)
(驴友临走时穿过小筱家的枣地)
(五)走访特困生陈长娥
第三个特困生叫陈长娥,是驴友老爹(即老尹)一对一资助的孩子。
陈长娥,今年13岁,父亲病故,家庭年收入低于500元。
陈长娥的爷爷奶奶近七十岁,母亲和15岁的哥哥都在家务农。
看到这个孩子的时候,应该说我们大家都觉得比较欣慰。
陈长娥学习成绩优秀,性格也开朗,对我们的到来很喜悦。
她也很大方,嘴巴也很甜,不停的谢谢老尹叔叔,谢谢大家。
她长得很清秀,水灵的大眼睛,当时一看,大家都觉得她和老爹很相像。
看来是她和老爹有缘,老爹询问她的学习情况,她都能一一作答。
她的言行举止很得体,这可能跟爷爷对她的教育有很大的关系,爷爷是党员。
老爹还给长娥带去一个很漂亮很昂贵的书包,可见他对长娥有着殷切的期望。
在老爹与长娥亲切交谈的过程中,长娥还向老爹和大家保证一定好好学习。
在回来的路上老爹说,长娥若是可持续培养之才,他一定会供她上完高中上完大学甚至更高的深造。听到这些话,我们的心里觉得很暖。其实大家想想都知道,300块钱在我们手上或许只够吃一餐饭,可是300块钱却能供一个山区小学生上一年的学啊!还能帮助孩子买不少的学习用品!资助贫困孩子,能让孩子看见希望,能让孩子学会感恩,资助人也会很有快乐感,所以老爹很快乐。
(去往陈长娥家的村口)
(老爹给长娥发书本)
(老爹给长娥买的新书包)
(老爹跟长娥交谈学习情况)
(六)走访特困生唐林珊
唐林珊,今年8岁,是驴友疯子风MM资助的三个孩子中的其中一个。唐林珊还有个妹妹,父母已经离异,父亲在她们很小的时候就离开她们,离开到现在再也没回来看过也没管过她们。母亲后来改嫁到浙江,在浙江也生了小孩子,于是对于唐林珊姐妹再也没能照顾上。这样看来唐林珊姐妹也成了孤儿,虽然有父母却等于没有父母,孩子心里的创伤一定很深。
姐妹俩靠外公外婆抚养为生,外公外婆年事已高,外公身体不好动过大手术,家庭生活比较困难。本来唐林珊还有个舅舅,但舅舅婚后就分家住,自家也有小孩,经济差,对唐林珊姐妹也照顾不到。
我们去的时候,外公外婆很激动,两位老人不停地对我们说着谢谢,外婆不断地抹着眼泪。外公外婆说自己在家务农,种庄稼,可以解决两姐妹的吃饭问题,但对于上学问题实在无能为力了。
看着孩子无助的眼神,心中便隐隐作痛。或许生活在城里的孩子们永远都不能够体会到这种痛。此次助学之行,虽然我们只走访了四个特困生,但还是想起那句老话:赠人玫瑰,手有余香。所有的爱心人士都是响当当的善良之人!也是我们学习的好榜样!
无论何时何地,我们依然明白:在我们可以的时候,我们愿意去收集所有我们可以收集的鲜花。无论何时何地,我们依然明白:在我们可以的时候,我们愿意去帮助那些活在贫困里的孩子们!
(小林珊茫然无助的眼睛让我们心痛)
(驴友老夫子给小林珊背上新书包)
(小林珊的外婆见到我们如同见到亲人,痛哭起来)
(八旬老人背着曾曾孙)
(小林珊的外公,身体动过大手术)
(我们已经走远了,小林珊和外婆一直送出好远,一边哭一边道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