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在媒体与李开复的4年接触

(2009-09-04 03:18:31)
标签:

李开复

it

分类: 江湖
翻开过去4年多写的文章列表,直接用李开复当标题的,有几十篇。而与他相关的,应该有近百之数。面对面的访谈做过几次,采访则可能更多一些。

很多人眼里带着光环的开复老师,我们工作之便往往能一起交流,用餐,甚至互发短信。可能这是曾经做媒体的便利,也是曾经做媒体的小小收获。

2005年9月,李开复加盟谷歌后第一次回国,组织了首次媒体见面会。从那时算起,他加盟谷歌已有4年。这跟我从事IT新闻报道的年头差不多,那时我刚好调到所在公司的产业资讯频道。

第一次采访这么高的高层,虽是群访,我还是有点紧张。听的很仔细,每一句话都不敢错过,或者说不想错过;回去拼命码字,每一句话都舍不得删掉。当时写稿全凭激情,没有技巧。写了几千字,后来看网友回复,以及门户转载效果还不错,挺欣慰。

再后来,和一些媒体记者跟着他到西单、王府井那边签名售书,中间安排了媒体问答环节。回来后,我写了几篇他批评国内教育体制的消息稿,这与IT新闻没啥关系。当时的我们,貌似都有点“不务正业”的感觉。

对于开复的印象,是从那个时候开始逐渐形成的。以至于到了后来,我到了一个好的平台,拥有了对包括开复在内的很多企业高管有价值的媒体资源,站在貌似可以平等对话的空间,他直呼我全智,我直呼他开复。但在心里,一直带有淡淡的仰慕。

前些天,一位杂志的记者跟我说,跟谷歌的人接触很愉快。他们盛情邀请你到著名的谷歌食堂吃五星级标准午餐,运气好还能遇到龙虾。但这是表面,午餐所代表的谷歌是一个开放的,优质的,不带侵害性的谷歌。

我不能说谷歌是“没有保留的”,每个公司都有属于自己的商业机密。但谷歌的人会用一种别人最不会感觉难受的方式来进行。至少,他们很少要求一个深度报道刊发前,强行看媒体的稿件,逼着你改这个那个。

这里有个人需要出场,是谷歌中国的前公关经理崔瑾。她是比较早进入谷歌中国的员工之一,很早就跟随开复处理公关事宜。

早期,我经常从崔瑾那边听到开复的故事,印象最深刻的,说开复是个神人,精力旺盛,睡的少,干活多,还很快。比如“发邮件的故事”,讲的是员工从开复办公室开会刚出来,回到自己座位就能收到一封开复发的很长很长的邮件。

还有是,开复很准时。参加会议,或者访谈,从来不迟到。有一次约他到新浪19层访谈间,在开始前十几分钟没见着开复,我担心他会不会迟到。谷歌的人说,放心,开复从来不迟到。我奇怪在北京这种揣摩不透的路况中如何能做到从不迟到,对方笑而不答。几分钟后,开复准时出现在我们面前。

以上是员工所接触到的开复。站在媒体角度,感触可能要更多一些。很多记者(尤其是年轻记者)可能都对他有类似的好感:因为不管你问他什么,再尖锐的问题,他都能给你答案。虽然这答案很多时候可能空洞无物,但至少不会让你回去完全没东西可写。他是个很聪明的人,永远知道记者需要什么,并提供帮助。即使是面对微软Bing,谷歌最直接的竞争对手,他不能评价的新闻,也总能给我们拿出一篇类似《李开复首谈微软Bing:欢迎更多爱好者涉足搜索》的标题。

对开复不好的印象,记忆中不多。可能有一次,大概在3年前,当时谷歌中国到处推销图书搜索项目,我跟开复就此做了几次采访。他跟我强调这是一个公益项目,谷歌完全不从中牟利。但过了没多久,我从谷歌一个项目经理那里听到完全相反的说法:这就是一个商业项目,谷歌是一个商业公司,很少做无利可图的事情。这事情我一度挺郁闷,感觉自己被忽悠了。后来换位思考,倒也能想明白。

而私底下,开复是一个比较率直的人。他敢言,看不惯行业的一些野蛮行径,希望站出来声讨与指责,遭到PR部门的阻拦。于是,他批评下属们“太胆小”。

他还很开朗,感觉很少有过不去的事情。记得跟随他多年的助手Alan离职时,我给他电话。按照中国人的思维,身边核心人离职应该装着痛惜一翻。开复用美国式的幽默给我调侃,说其实这没什么大不了,他出去会做得很好,谷歌中国未来也能发展很好。

可能有两件事情比较怪诞,一度把他“雷”到了。一是在某年经常传他离职,二是传他偷税漏税几百万。那时他是逢人就解释,深感中国互联网行业流氓行径水之深。

开复是有“网瘾”的,尤其喜欢在网上说话。即使是卧病在床,也能抱个电脑发微博客。有时候不该说的说多了,会遭质疑。比如,有人感觉他总喜欢炒作。而昨天中午,我跟几个同事走在上海街头,吃完午饭往回溜时,我跟一个曾经从事媒体工作的同事探讨,说李开复这些年这么高调,你认为对谷歌是利大还是弊大?对方答案很肯定,当然是利大,谷歌中国太需要他这种品牌拉动。

所以有时说炒作,或者虚伪,我想无非是一些不理解所致。一是谷歌需要他多说;二是他本来就喜欢多说,并不是只在谷歌才这样。

我本身是一个复杂的人,但向往简单的思考方式。所以这些年下来,对于开复以及谷歌的印象,是简单并且轻松的。我想起前两天,我在新浪微博看到几句话,说开复经常在网上发言耽误了谷歌业务,我当时进行了反驳。后来看到,洪波老师回击得更到位,且酣畅淋漓。

2006年初,刚正式进入中国市场的谷歌百废待兴。当时谷歌中国跟微软竞争工程师人才,很需要宣传。崔瑾经常找我们去谷歌办公室做客,里头的饮料都是免费的。他们一度给我一种小玻璃瓶的大湖橙汁,我后来发现挺好喝,就记住了这个牌子,去家乐福找。

对于橙汁的喜欢,大约从那时开始的;对于谷歌,也差不多吧。

2009.9.4 3:00。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