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杨歌,从英特尔ISEF大赛到耶鲁大学

(2008-05-15 23:22:05)
标签:

it

分类: 江湖
采访杨歌的意义不仅在于宣传ISEF本身,虽然初衷确实把他当作从ISEF大赛走向耶鲁大学的一个中国学生典型,被英特尔中国领队的Joe“揪”了出来。但交流中发现,他更像是了解中国孩子赴美学习的一扇窗口。

 

小学二年级开始学习计算机的杨歌,目前在美国耶鲁大学修本科课程。英特尔ISEF是他人生的转折点,这个从初中开始就热衷参加这种那种比赛的北京小孩,通过一次关键比赛,成就了自己。

 

与多数中国小孩一样,杨歌从小就参加各种比赛。比较特殊一点是,他很享受这些比赛的过程与结果。参加比赛是好玩,但压力也很大。每次都很紧张,但比赛获奖后感觉特别好。不断迎战,不断收获,在一次又一次的正面激励中,杨歌不断巩固自信心。

 

这在参加ISEF比赛中尤其明显。之前,他从没想过自己能用流利的英文与科学家们交流,这让他自信心大大增强,并认识到自己在陌生环境下激发的潜力。之前从来没有想过出国的自己,开始考虑赴美留学的可能。

 

当时,搭好展台之后,很多学生都出去玩了。他留在展台,忙前忙后,赶上评委与科学家逛了过来,主动交流,合影。申请耶鲁大学时,他提供了这些跟科学家合影的照片,后来顺利拿到前往耶鲁的通行证。

 

杨歌的父亲是一名材料工程师,母亲是老师。白发据说是遗传,但这也给了他年少老成的形象。很多前来参赛的中国学生说起对杨歌的印象,一是成熟,而是开朗、擅长社交。擅长社交是中国应试教育下的普遍短板,但却是很多美国孩子的特长。

 

来到美国后,杨歌跟当地同学交流发现,他们的高中生涯并不像原先以为的那么轻松。如果想上一所好的大学,美国小孩高二就得开始长达2年的马拉松申请。一般每天也只能睡5个小时,并不轻松。

 

时间都用到哪去了呢?他们每天用于课业学习的时间确实不长,只有4、5个小时,但其他时间都被各种课外项目塞的滴水不漏。以他一个美国同学为例,在高中时搞校报,皮划艇,联系击剑,每天7点爬起来,一件接一件地忙,一直到夜里2点睡觉。

 

这是一种与中国学生应对考试所完全不同的压力,更开放,更紧凑,但也没有方向。这种节奏很像很多白领每天的生活,美国孩子很早就等于走入社会。他们忙于应对各种学业之外的挑战,在期间炼成美国大学所要求的综合能力。这样熬出来的西餐,跟中餐肯定不大相同。

 

与很多中国家长只认清华北大不同,美国多数人不是非上哈佛、斯坦福。社会经济的发达决定,即使不上好的大学也能谋得一份不错的差事。而国内总是希望上好大学容易导致一个误区,比如从就业情况来看,清华北大未必就能干到科技大。

 

其实如果尽早认识到毕业后就业的选择性,大家对于上什么大学以及是否值得花时间复读,会有更好认识。比如,美国人就喜欢计算时间成本与机会,多数人希望尽早独立走向社会。这些,都是杨歌在美国的观察体会。

 

美国上大学,不是没有压力,可能多数刚走向社会的中国学生,能理解美国大学生一入学的感受。最明显的是“可比性丧失”,同宿舍的没有自己一个班甚至一个系的,也没有几个成绩特别好的人老在刺激大家温习功课,压力源自没有清晰的目标,大家都必须尽早找准自己的兴趣方向,从而把学习搞好。从这角度讲,美国学生至少比中国早涉足社会4年。

 

在现有体制下,中国大学放弃高考,采用申请的模式来招生,不太可行。美国这边有专门的录取委员会,对学生的申请采取投票制度。会有不公平因素存在,比如一个学生的爸爸是大款,给学员捐钱,或者那学生体育能力很好,这些都会优先考虑。但总比是公平。

 

也有造假的,比如家长或枪手替学生准备申请材料,耶鲁就有过例子,但对这种情况决不手软。在强调信誉的美国,作弊是一个很严肃的话题,结果往往是开除处理。

 

你的申请材料中,最好能证明你是一个“丰满”的人。你参加过什么比赛,什么文体活动,你做的事情能不能体现出一些学者的修养,你的基础素质中有没有带有科研的潜力。还有,你怎么证明在高中阶段有一个明显的成长过程。

 

杨歌给中国学生来美学习的建议是,让自己开放,多去交流。比如在宿舍或食堂,看到人,主动打招呼,这样能认识很多朋友,朋友一多,圈子形成,视野就开阔。而刚到美国“举目无亲”的阶段,要注意的事情首先是坚强,还要注意健康,空闲时抓紧训练语言,可以选修一些写作的课程。

 

挫折挫折怎么办?没有秘诀。刚到美国,人生地不熟,经常屋漏偏逢连夜雨,比如丢手机,坏电脑,这时需要主动多跟朋友以及家里交流,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杨歌最近坏了一个400G的硬盘,郁闷不已的情况下,他玩起了摄影,以安慰“受伤的心灵”。

 

对于杨歌来说,目前唯一的遗憾是英文还不够好。他庆幸自己是高中毕业就过来,这比本科或硕士毕业才过来的人更主动一些,特别是在在语言以及融入美国文化方面。

 

美国人的文化中,批判思维是很重要一块。一个美国人看完一个书,会很热衷找人喜欢交流看法,他/她会在交流中试图证明自己看法的准确性。这样做对社会的作用是,让每个公民在面对决策时,能做出正确选择,他们普遍信仰,这种自下而上的力量,对国家发展有力。

 

后面的时间里,杨歌一直跟本届参赛的学生们玩在一起。他忠告“后辈们”,要自信,要相信自己的项目是最好的;要开放,不要太在乎结果,来这里就是一个展示自己的机会。他暗中拿孩子们的项目跟自己当初获奖项目比较过,感受是,“一届比一届好”。

 

相关阅读:

 

跟着90后旅美

米国初体验

万里之外--遥记5.12汶川地震

 

杨歌,从英特尔ISEF大赛到耶鲁大学

(杨歌)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