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私隐 |
小记“天坛”见面
2006年12月9日下午3时40分,我夹着兴奋、紧张又有点飘忽的感觉走进了志新桥北的北方鑫柜K厅。这种淡淡的复杂,四年来不曾改变。
当天下午这里有一场聚会,555号也可能成为这个下午唯一一个没有吵杂歌声的房间。如果只是过来唱歌,可能我就放弃了。当然,还有更重要的事情。
前一天晚上熬夜,下午补充午觉。这段日子压力很大,往床上一躺经常迷失自我,以至于被闹钟叫醒多次仍意识模糊。
稍微睡过头了,赶去的路上我有点沮丧。每年迟到的朋友都吃不到“好果子”,亲眼目睹多次之后,我太熟悉这种幸灾乐祸的心态了。
如果记忆没有出错,这是第三次选择北方鑫柜为聚会地点,也第三次在555号这个最大的包间里挂起“天坛”的大红横幅。每年都有的换书与“真情独白”属于保留节目,唯一变化的是人。
被架着进门横扫一圈,我的大眼瞪着好多双小眼,或者眼镜。我熟悉的面孔越来越少,不熟悉我的面孔越来越多。我相信大多数的陌生在走出房门之前会被催化,我只是不知道怎么让昔日重现,那段美好的时光。
据不完全统计,去年“幸存”的老人不到一半,也许这不是坏事情。谁也不愿意“天坛”会被误解成只看资历的老江湖,这就是最好的反驳例子。
心甘情愿成为工作狂,这让我过去一年“上墙”的次数屈指难数。我到场的动机简单,脸皮厚,死缠烂打:让大家看看论坛早期坛友长啥样的同时,还可以为明年继续参加第五届聚会打下坚实基础。
遗憾是毕业两年无端长了十几斤,在后来饭桌上更被老大恶意说成是“一张胖脸”。那是一种幸灾乐祸的语气,我知道即将开始走他的性感路线。
更遗憾,“真情独白”之前有点紧张,上台后讲的有点乱。每年都一样,实际上我的表达与应酬能力,在过去一年得到过日新月异的锻炼。
我走访过多家很多人可能一辈子也没法走近的国际化公司,也一对一地采访过一些说出来家人都不相信的什么总或者什么O,但我还是紧张了。我找到了原因,却没法解决。可能明年还是这样,说不好会更加厉害。
每个人都会有敬畏的人或事,每个人都有一颗敬畏的心。对文字,对长辈,对意中人,或是志趣相投一见如故的好友。
3年前,我还在理工大念电子工程三年级。当时不好社交的我说服自己走出第一步,因为没有考研,给自己定了媒体的工作方向,做媒体不能抵触应酬。
“天坛”第一次大规模聚会约在雍和宫附近的金鼎轩酒楼,等待和迎接这次聚会,成了我在接到聚会通知后那一周最大的事情。
去了几趟西单,想寻找一件让自己看起来显得成熟一点的外套;约在傍晚6点,我提前近一个小时到了附近溜达。忘了出门前在论坛上留了一句什么话,被折腾姐看出了我的紧张。
姜是老的辣,我在即将成为如此聚会的“老姜”后,我获悉当天提前一个多小时到来的人并不少。这些早到的朋友们,大概也怀一刻敬畏之心吧。
侧记一些现场的不非常感受:
1,与上次相比,江华老师已成为大家的老朋友,话明显多了起来。早年师大中文系毕业的刘春老师第一次露面,身上文人气息极浓,对于这种网友聚会可能还不十分适应。
虽然编辑平常与坛友言语上交流少,但相信每一篇选稿,都凝聚了你们的心血,也相信老大私聊所提起的“发现好文激动不已”是每一位编辑的“通病”。
同是媒体人,知道一天24小时的时间分配,给每一篇稿子一一回复点评真是不可能。而你们几乎百发百中的猜作者,让我相信相见只是形式。文来笔往,每次手捧新报闭眼深深呼吸油墨清香的感觉,才是一种更动人心的历久长新。
2,一份老报纸,能在副刊栏目不断“推陈出新”,除了与灵魂人物陈新的名字有关外,也离不开大家的努力与呵护。
从发表处女作到撰写专栏,从名气蔓延其他报纸到佳作被出版社相中,“天坛”在一定程度上成了作家的摇篮,文友的天堂。
3,田野与梅林两位前辈,你们对论坛的责任感与无求心态,是我继续学习的榜样。
4,感谢金鸽的照片整理和韩兄的视频拍摄工作,帮助老大“硬”起来。照片与视频交流,之前一直是他的“软肋”。
5,秋姐表扬我照片拍的不错,我批评狗哥不带他的好相机,不然这次拍的会更好一些:)
6,小雨的媒人功夫令人震惊,而水磨兄的抢单,让梅兄很不痛快,一声脱口而出的“国骂”,充满哥们味道,让梅兄性情中人本色尽显之余,也拉近了彼此距离。
7,虽然知道多数人愿意在别人的文字中被提起,甚至多愿意被表扬,但这里暂只好一笔带过。如果有兴趣,不妨跟老大谈好版面后单独做专访,边儿在此义务当特约记者。
8,哪天来一个大规模的“老天坛人”聚会,只要是曾经在天坛留下过难忘脚印过,都过来坐坐,又该是多好?不过这个愿望,目前先与大家出书的冤枉一起留在心底。
后一篇:方正PC业务不会卖掉的关键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