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甘心——这是一个21岁的小战士临终前所说的最后一句话”,《解放军报》的罗干事一边讲述着一边擦了擦眼镜片,“这个小战士在中越边境第二次排雷过程中不幸踩到了地雷,腰部以下瞬间被炸飞。医生们虽然尽全力抢救,但还是……临走前,战友们哭着问他有什麽话要带给家人,于是年轻的他只说出了文章开头的那四个字。当部队领导问赶来为儿子送行的老父亲有什麽要求时,老人家淡淡地说了句:“给部队添麻烦了。”


这个故事就发生在我们今天的采访地凭祥。虽然事隔10年了,罗干事讲起来却是如此惊心动魄,我和车上的同事们再也不忍打扰黯然神伤的他。坐在采访车上的我透过被雨水打湿的玻璃窗,眼前的美景很难让你想到战火纷飞的中越边境,想到战后人们担心踩到地雷的紧张气氛
,想到那些为排雷而失去年轻生命的战士们……是的,战争已经结束,和平是每个普普通通的老百姓最朴素的愿望,而如今眼前的一切恰恰告诉我们,他们的愿望实现了。

刚到凭祥,就被道路两旁大大小小的红木商铺、玉器商店所吸引。懂行的同事询了询价钱,发现同样的货品要拿到北京,应该能翻两三倍,看来作为投资或收藏都是极具潜力的。说到凭祥,自古与越南通商,关隘战时为军事要塞,和平时期即为商贸口岸。自宋代以来,凭祥一直是中越边境贸易的集散地,我国南方“丝绸之路”必经之地。上个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中越关系的逐渐转好,凭祥市依靠得天独厚的地缘优势与区位优势,大力发展对越贸易,成交额一直保持在40亿元人民币以上,分别占全国、全区对越贸易的1/10和1/3。

凭祥也是中越边关旅游胜地,境内有气势雄伟的中国九大名关之一——友谊关。友谊关又是中越两国友谊的桥梁和纽带,五十年代的援越抗法和六十年代的援越抗美期间,大批援越人员和物资都是从关口通过。1992年,经国务批准,友谊关被设立为国家一类边境陆路口岸。凭祥这座城市以友谊关而兴,大力发展口岸经济,外贸、物流、服务也得以高速发展。2006年投入2300多万元建成广西首个电子口岸,通关环境得到极大改善,提高了通关速度,有力地推动了口岸经济的发展。友谊关口岸区集通关、旅游和贸易功能于一身,成为广西区内历史最久远、景色最优美、设备最先进、功能最齐全的陆路口岸……

这一次的边贸口岸大型采访活动——广西之行使我有机会深入到祖国的边疆地区,不仅能够了解到这里经济的飞速发展,更亲身感受到当地百姓生活品质的提升。的确,和平年代为中越两国人民打造了合作共赢的平台,而只有合作共赢才能为中越人民创造更加和谐的美好生活。


守卫边关的战士们正为我们准备晚餐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