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看流星雨动天象

(2012-10-15 09:32:48)
标签:

国际周易

占星学

占卜

易经

流星

分类: 周易天地

看流星雨动天象

文/董易林吉祥物

    近期,夜空中上演着一幕幕璀璨的流星雨。天阶夜色凉如水,人静桂花落,你又是和谁一起仰望苍穹,期盼着流星的出现,许下一个个心愿的?都市高楼大厦林立,可阻挡了你的视线?天空可作美?让每个角落的人们都看到这一星象奇观。

    现在人对流星抱有美好而浪漫的印象,天文爱好者更可趁此机会大饱眼福。

    古人对流星雨的观察颇为重视,战国时魏国史官所作《竹书纪年》中就有“夏帝癸十五年,夜中星陨如雨”的记载,最详细的记录见于《左传》:“鲁庄公七年夏四月辛卯夜,恒星不见,夜中星陨如雨。”鲁庄公七年是公元前687年,法国天文学家俾俄所着《中国流星》,推断为是公元前687年3月16日所发生的流星雨,并认为这是世界上最早关于天琴座流星雨的记载。

http://www.gjzy.com/uploadfile/2012/1012/20121012093105147.jpg

    我国古代关于流星雨的记录,大约有180次之多。其中天琴座流星雨记录大约有9次,英仙座流星雨大约12次,狮子座流星雨记录有7次。这些记录,对于研究流星群轨道的演变,也将是重要资料。流星雨的出现,场面相当惊人。古籍记载也很精彩。试举天琴座流星雨的一次记录为例:南朝刘宋孝武帝“大明五年……三月,月掩轩辕。……有流星数千万,或长或短,或大或小,并西行,至晓而止。”(《宋书·天文志》)这是在公元461年。当然,这里的所谓“数千万”并非确数,而是“为数极多”的泛称。流星体坠落到地面便成为陨石或陨铁,这一事实,在司马迁《史记·天官书》中有“星陨至地,则石也”的解释。

    我国古代占星家对流星进行分类,种类繁多,有顿顽、降石、解衔、天保、枉矢、营头、天滑、天堡、天狗、地雁等,说法不一。而有关流星的吉凶祸福征兆,在《隋书·天文志》中有所说明。 一般是把流星当成是上天的使者,大流星带来大使命,小流星带来小使命。由上往下降的叫流星,由下往上升的叫飞星,比较大的流星叫奔星。

    占星术现称“占星学”、“星占学”等。是古人根据天象来预卜人间事务的一种方术。古人把奇特的自然现象中的某些因素与战争以及生活中的吉、凶、祸、福与星象联系了起来。早期的占星术多是利用星象观察来占卜较为重大的事件,如战争的胜负,国家或民族的兴亡,以及帝王或大臣的命运等,后来逐渐扩展到个人命运以及日常生活中的琐事。占星术曾完全被用于官府、朝庭,是朝政所设天文机构的重要工作内容。为了防止“泄漏天机”,朝庭禁止民间私习天文,甚至命令天文官员不和一般人交往。

    随着日月五星运行规律的逐渐被揭示,占星术出现了各种体系和复杂的推算方法,愈加显示其神秘性。如圭盘布算,古代以二十八宿或十二次和分野为主要依据,观察天空中所发生的天象及其所在的区域,以占卜该区域所对应的地面上的州、国将发生的事件;占卜帝王及其家族的命运。

http://www.gjzy.com/uploadfile/2012/1012/20121012093039297.jpg

    春秋战国时期占星术盛行,占星家们创“上天变异,州国受殃”的说法,以天空中出现的星象变化来占卜各个地方人世间的吉、凶、祸、福。把天上星宿的位置与地上的几大区域对应,称为分野。《周礼》中所记“保章氏”:“以星土辨九州之地,所封封域皆有分星,以观妖祥”,就是按照分野来预卜各地吉凶。天区有十二次和二十八宿(或二十八舍)等不同的划分法,所以分野也有不同的对应方式。除此以外,州、国又因时代不同而有变化,所以不同时代的分野也不尽相同。

    《史记·天官书》记载:“昔之传天数者:高辛之前,重,黎、于唐,虞、羲和;有夏,昆吾;殷商,巫咸;周室,史佚、苌弘;于宋,子韦;郑则裨灶;在齐,甘公;楚,唐(目末);赵,尹皋;魏,石申。”但这些古代天文学家的著述均已佚,后世虽有《甘石星经》等流传,但已是唐宋人著作,并非战国时代的原著。

    《易经》里面有专门占星的卦象;俗称“三君子”的《太乙》、《紫微》、《六壬》均有占星事项。


-------------董易林预约QQ在线咨询:QQ457045419---------------


结缘热线:400-002-1987 010-51667826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