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暑中迎七夕
曾几何时,髫龄稚子坐在小板凳上,双手托腮,专心听外婆讲那个凄美的“七夕”传说。小孩心性,多是“嫉恶如仇”的,怨王母心狠,希望牵牛一家团圆。心里总放不下那个“后续”,“七月七日”晚上,如果在葡萄架底下等着,就能看到牛郎、织女相会的情景。小孩子就当真了,盼着、盼着,总算等到了那一天,早早就和小伙伴定约。七夕,仰望苍穹,满天繁星,不知银河两岸何时才出现他们的身影?阵阵凉风吹拂,小院里花香袭人,夜阑人静,等候多时的小孩子,终是耐不住困意,早早入了梦乡,总与那场“七夕”之约失之交臂。
时光流逝,如白驹过隙,昔日的一切早已难寻,唯有那份纯真、温馨的记忆留存于心。又值仲夏,游走于园林中,远处有一抹绿色,近前一看,却是久违的葡萄架。立于其下,又唤起对往事的回忆,童年种种趣事又上心头,仿佛旧日,不禁莞尔。却不知现在还有没有孩子如幼时之我辈,还会痴痴地等着听“七夕”主角喁喁低语。
秦少游那阙《鹊桥仙》是流传最广,最常被人提及,是为“牛女”二仙不朽爱情的千古绝唱。农历七月七日,不仅是个浪漫的节日,少有人知,在古代,这可是个专属于女孩子们的节日呢。七月七日古称“乞巧节”,女儿节,至于其来历与形成,正源于牛郎、织女七夕银河鹊桥会。传说中织女是玉皇大帝的孙女,心灵手巧,能织五彩云锦,会制无缝天衣。她与牛郎的故事脍炙人口,就不多言了。话说古代女子,将织女奉为巧神,每逢“七月初七”,女儿们便争相祝愿,希望织女能为自己赐巧,拥有如伊般的巧手与智慧。七夕,女子会在楼上对着牛郎织女双星穿针,以为乞巧。《西京杂记》载:“汉彩女尝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这种风俗就从汉代一直流传下来了。七夕之际,女孩子们会在自家庭院中贡上果品,对织女星行“拜七夕礼”,闺中密友、亲朋、近邻的姑娘聚在一起,举行乞巧会,进行“卜巧”活动。“卜巧”的主要形式有对月穿针和盆水浮针。对月穿针就是女儿们对着月光向七个针孔中穿入彩线,以准确快速者为巧;盆水浮针即是将绣针置于水面,以停留不沉时间较长者为巧。
每年的乞巧节,也成就了不少浪漫佳话。北宋丞相晏殊之子——晏幾道曾深情款款地忆起与一女子的浪漫邂逅“斗草阶前初见,穿针楼上曾逢。”正是七夕乞巧节促成了他们的相遇、相知。让千年后的读者也为这位昔日贵公子和那不知名的纯真可人的故事吸引、感慨。
今年的七夕,恰逢二十四节气之处暑,“处,去也,暑气至此而止矣。”风过也,渐有落叶飘零。华灯初上,紫荆花、珍珠梅在夜色中悄然绽放。倦鸟归巢,偶或一鸣,伴着蝉儿的“浅斟低唱”,草丛间不时蹦出几只鸣虫,为此浪漫七夕平添无限趣味。没有了牛女二仙相望不能相见,没有了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之苦。今夕的有情人儿注定会是圆满而幸福的。如此良辰,正可携手坐看牵牛织女星。
-------------董易林预约QQ在线咨询:QQ457045419---------------
-------------董易林风水QQ在线咨询:QQ508851719---------------
结缘热线:400-002-1987 010-51667826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