且放白鹿青崖间——感于“中国旅游日”
文/国际周易

“舟回至两山间,将入港口,有大石当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窍,与风水相吞吐,有窾坎镗鞳之声,与向之噌吰者相应,如乐作焉……”这是我国北宋著名文学家苏轼的一篇考察性游记《石钟山记》中的一段,为苏轼送长子苏迈赴任汝州的旅途中,路过石钟山时,游玩考察石钟山由来而作。
古代文人墨客也常常讲用山水来抒发自己的情感——感于山水气势磅礴,感于大自然间山水包容万象,借山水以抒发心中远大志向和宽广胸襟;也有的是借以抒怀心中的愤满:空有才华抱负却无施展之地,奸佞小人当道,污蔑毁谤,或愤然抗争,满身伤痕,或隐居于山林,寄情山水。
诗仙李白用《蜀道难》一文,表达了自己追求功名和寄情山水的左右为难;孟浩然把他怀才不遇的抑郁之情,寄托在描写幽寂景物的诗行中,用这样的方法,来平衡自己;欧阳修的《醉翁亭记》的一句“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则勾勒出了一个令人陶醉的情景。
上文所述并非无痛呻吟,而是借今天5·19“中国旅游日”来与大家交流探讨。
公元1613年5月19日,明代伟大的旅行家、地理学家、史学家、文学家徐霞客自宁海出西门,历时34年游览名山大川,写下了既为考察祖国地貌地质的地理名著,又是描绘华夏风景资源的旅游《徐霞客游记》,为后世留下了珍贵的史料。
为了纪念和感怀他的精神,2009年12月1日,国务院下发了《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提出了要设立“中国旅游日”的要求。2009年12月4日,国家旅游局正式启动了设立“中国旅游日”的相关工作。2011年3月30日,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决议,自2011年起,每年5月19日为“中国旅游日”。

从时间上来看,全国大部分地区正值仲春和暮春,是旅游的黄金季节。大自然是一个充满了欢乐和神秘的世界,紧张的工作和高节奏生活的闲暇,不妨给自己放个假。一座青山、一片绿水,都会给你紧张的工作和生活带来清新愉快的奇妙感受以及心灵上的放松,山水对于人生的意义,有如嫩芽感受阳光的照射、雨露的润泽。
中国古代的风水学和堪舆学中,将山脉的延绵走向称为“龙脉”,将对山脉的起伏形势的考察称之为“觅龙”。古代堪舆学理论认为,地中的“生气”沿着山脉的走向而流动,在流动过程中随着地形的高低而变化,山脉的外型有时近似于“龙”的形状,“生气”也较旺,对在此间生活的人,有着调节气息,健康益寿的效果。而名山大川大都有着独特的风水效用,在此间游玩赏景,接受大自然风水的洗礼,也不失为一件乐事。
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