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人的择校而居
(2009-02-06 00:14:29)
标签:
孟母名校现代人新移民孟子房产 |
分类: 定风波 |
据说,孟子小时候,父亲早早地死去了,母亲守节没有改 嫁。一开始,他们住在墓地旁边,孟子就和邻居的小孩一起学着大人跪拜、哭嚎的样子,玩起办丧事的游戏。孟子的妈妈看到了,就皱起眉头说:不行!我不能让我 的孩子住在这里。于是孟母带着孟子搬到市集旁边去住。到了市集,孟子又和邻居的小孩学起商人做生意的样子,一会儿鞠躬欢迎客人,一会儿和客人讨价还价。孟 母见了,又十分郁闷,决定继续搬家。最后,他们搬到了学校附近。孟子开始变得守秩序、懂礼貌、喜欢读书。这时候,孟母才满意地点着头说:这才是我儿子应该 住的地方呀!于是亚圣孟子就这样炼成了。
这个故事如果放在今天,恐怕没有这么容易来到最后的happy ending,因为同样是学校,却千奇百怪,有名校和非名校的区别。而现代人学孟母,更知道择名校而居,让孩子入名校就读,尽管不能保证将来一定成才成名,但在一开始,却绝不会让孩子就这样输在起跑线上。
开发商们早就摸透了为人父母者的心理,有孩子的有上学问题,没有孩子的迟早要生孩子,迟早还是会有入学问题,因此在开发楼盘的时候,早早就把清华北大等 等有关的小学中学的牌子挂在广告牌上,见到来看房的就推荐说,以后小区配套的学校,就是由这些名校出师资打造。是不是很向往如雷贯耳的清华附中?是不是很 向往传说中的101中学?可是没有门路,挤不进去是不是?没关系,买我们小区的房子,住在远郊离清华50公里远,一样能附属上。
买了房子以 后,学校通常要等到三区四区甚至五区都盖得差不多了,才慢悠悠地开始整理地皮盖教学楼,这个时候消息灵通人士早就听说了,什么清华北大附中,开发商根本没 那本事把名校忽悠到这荒郊野地里来,听说最后办的学校,是某个区的重点中学。于是愤怒的父母们开始维权,开始找开发商理论,可是我见过很多次这样的维权行 动,至今没见过哪一次通过维权能把清华附中真的维权进他们小区的。
在国外,择校而居的事情也常有发生。不过因为没有户籍的限制,只要是住在某学校附近,搬家的第二天就可以到学校去报到插班,完全的义务教育,不用交一分钱,更没听说过借读费。所以经常有新移民一落地,就先上网站去查中小学校的排名,然后照着排名去附近租房子。
有意思的是,在我住在多伦多的几年时间里,正好附近就有一所名中学,然后在我的目睹下,排名不断下滑,最后沦为一所中游的学校。原因恰恰是因为新移民蜂 拥而至,将附近的公寓一抢而空,使这所名校塞满了新移民的孩子们,这些孩子们都是初来乍到这个国家,一切都要从头开始学,这样的学生一多,竟然影响了这所 学校的教学质量。
我的一个朋友,也是我的邻居,本来也是冲着这所学校在这个地区租了房,最后毅然决定买房。因为她发现,租住在公寓里的家庭流 动性比较大,而有些族裔的家长对孩子的教育也不是很关心,生活状态不稳定,就会影响孩子的学习。所以,她决定要买房子,就是为了给孩子一个好的学习和生活 环境。
她买房的首要条件,还是附近有好的学校,小学中学都要有;其次不能是公寓聚集的地方,她不希望看到孩子的班上人来人往,同桌的脸还没认熟,就又换人了。至于房子附近生活是不是方便,离她上班距离远不远,这些都是次要的因素了。
不过,费了这么多的苦心之后,移民过去的父母们最终还是发现,孩子们接受完西方尊重孩子个性的教育之后,变得离他们“望子成龙”的愿望有那么一些距离。 他们不想出人头地,不想发财不想走红,他们每天做完功课就再也不愿意看一眼课本,被父母多说两句还没等表现出动手的欲望就威胁说要call police。
可怜我那些为人父母的朋友们,坐在一起,总是忍不住怅然地想,如果当初没有漂洋过海,事情会变得怎么样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