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看话剧成了时尚

(2007-09-11 11:07:49)
标签:

艺术赏析

分类: 定风波
 
英国《金融时报》中文网  特约撰稿人沈威风
2007年8月20日 星期一
 

    8月14日晚上,话剧《刺客》在北京上演已经将近半个月,在这个既不是双休日也不是节假日更不是首演或者最后一次演出的日子,首都剧场那个不算太大的剧院里,在开演之后,也基本上没有什么空座位了。这出话剧的宣传力度不算很大,故事情节有些简单,甚至赵襄子、豫让这些曾经出现在《史记》中的名字,也不是那么如雷贯耳,并且编剧在这出将近两个小时的话剧中,集中全部精力在讨论忠义讨论生死,并为此放弃了爱情也放弃了漂亮女演员的票房吸引力,这样一出戏,从任何角度来说,都不太像是一出能够大卖的戏。

    是的,如果你是一个彻底的北京小资,那么在这个阳光灿烂的下午,你一定会稍微提前一点到美术馆东街的三联书店去转一转,买几本书。附近有一家不错的音像店,卖的盗版碟虽然比街头地铁站的贵一倍有余,但是有许多不是小资不会有兴趣的影片,并且,据说碟的质量比较好。所谓的质量好,主要指中文字幕翻译达到了“信达雅”的水准。买完碟之后,可以徐徐踱步到首都剧场,老街道不是很宽,不过路边的树长得很好。如果时间仍然宽裕,那么不如到剧场大门边上的凯旋西餐厅吃点东西。这家店在地下,面积不大,但是价格公道味道也不错。等到身心都准备充足接受一场高雅文化的洗礼,你走出来站在大街上,能看到十字路口的大招牌上,挂着的还是创造了票房神话的《暗恋桃花源》。

    不过,这一切都不能阻止这个不算太大的剧场渐渐地被四处赶来的人们坐满,也许导演林兆华、音乐谭盾、主演何冰、濮存昕、题词韩爱林这些金光灿烂的名字对于话剧爱好者来说,已经是最好的广告。任何人都有理由相信,有这些大腕坐镇的话剧,无论如何都能值回票价。又或者,正如许多人曾经提到过的那样,在北京,剧场里面看话剧的人数不能代表什么,因为“很多人都是去蹭戏看的,有免费票在手,不看白不看。”

 

在2个小时的时间里,观众咳嗽数声,手机铃声响过一次,高潮的时候观众席上响起掌声数次,除此之外,可以说是鸦雀无声。这让我不由想起前些日子去贵州,贵阳某个开发商不无骄傲地说,在过年的时候他们曾经邀请欧洲某著名乐团到该楼盘演出,结果数百人的观众无一次手机响,无一人提前退场,更重要的是,没有一个人胡乱鼓掌。“乐团的指挥最后非常感动,他对演出的效果感觉很高兴,他说即便是在欧洲,也没有这么高素质的观众。”这句话虽然有严重溢美的嫌疑,但是,这的确告诉我们一个事实,那就是中国的观众正在日益自觉加入高雅艺术的欣赏中去,并开始习惯和努力将自己打造成为一个合格的高雅艺术的欣赏者——至少在形式上。

不仅仅是观众们以高雅严肃的姿态回归剧场,演艺明星们这几年也纷纷回到了这个不能给他们带来太多经济效益的舞台,也许对于他们来说,在话剧舞台上的表演能够真正证明自己的演技到了一定高度。更有如非著名相声演员郭德纲那样的,因为固守剧场使得自己练就绝活令自己迥然不同于同行而大红大紫。郭德纲说,相声就是属于剧场的,表演就应该和观众面对面近距离地交流,这样才能练出功夫来。

百老汇的演员们的功夫是不是这样练出来的我不知道,不过我一直很向往电视电影中常见的那种旧式剧场:公子哥儿擎着鹰走进来,跑堂的奉上茶和热毛巾,大幕拉开依依呀呀开演,底下干什么的都有,看到妙处震天介叫好,才不管演员是不是刚唱到中间会不会打断了人家的发挥。看到不合意的也破口大骂,不会假惺惺鼓掌以示鼓励。好戏唱罢,演员出来谢幕,太太小姐们褪下手上的镯子戒指落雨似的往台上扔去……这样的中国式的爱恨分明的残酷舞台,现在是只能追忆了,如今是咳嗽一声都被人侧目,觉得此剧太闷也只敢走出大门四顾无人才敢轻声说与身旁人听,生怕表现粗鲁就被人小瞧了去,打上不懂艺术不文明的标签。不过随着相声剧场的兴起,我倒是发现,话剧剧场也开始有了一些中国味儿,因为何冰、濮存昕出来谢幕之时,我身边的几个大老爷们扯着嗓子吼了一声:“好——”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