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定风波 |
——沈威风
导读:“地荒”已经不再是一个辩论胜负的问题,而是实际情况
“春节后,报纸和网站不是说房屋过剩吗?怎么我还没有挑到合适自己的房子呢?”北京的白领王姑娘这样追问媒体朋友。
正月的北京虽然不是很冷,但是绕着五环路看过超过三十个楼盘之后,在大北窑长大的王姑娘发现,房价比起一年前普遍上升了差不多20%。而她与一群青年朋友延续着去年以来的话题,关键词依然是房价太高、房产暴利。只是,某些官方途径披露的房屋过剩对她来说似乎没有实际意义。
按照国际惯例,城市居民人均GDP超过3000美元,就会出现居住郊区化。北京在过去两年,随着奥运概念和城市轨道交通的拓展,陆续出现了郊区县住宅兴旺的景象。除了传统自然环境优越的豪宅区域,绝大多数新出现在工业区或荒郊的楼盘基本打着白领、中产福地和乐园的旗号。更有甚者,某些媒体曾经放出豪语曰,要判断一个人是不是中产,就要看他是不是买经济型别墅,还没住上或者没有计划购买经济型别墅的人,那么请继续努力。通过这样对中产阶级的强行划分,以达到卖房子的目的,可以说是目前为止见过最儿戏最不负责任的说法。
和全国其他城市不太一样的是,在北京引发沸沸扬扬争论的“地荒”问题,已经不再是一个辩论胜负的问题。而是实际情况已经发生,一方面是二环三环内的城市中心区,基本上已经没有多少面积的土地能够满足开发之用。而在四环外的城市次中心区,未来一两年可以开发的土地供应量同样严重不足。五环外的所谓众多地块,在可见的未来,是名副其实的远水不能救近火,难以满足城市主流人群的需求。
有意思的是,尽管相关的研究机构都坚持,郊区化的趋势应该从收入高、条件较好的人群开始,而不是让买不起市区高价房的人们迁到郊外去。但现在的事实大多数时候都是相反的。在回龙观、天通苑和通州挤满了每天需要回到城市中心的人群,并因为城市交通的不堪重负而造成时间成本的极端浪费。可见,这种往外走的趋势并不一定代表城市主流公众真正的意愿,更大程度上是迫不得已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