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也评“公司不是家”

(2007-11-15 10:00:27)
标签:

it/科技

 “公司不是家,婆婆不是妈”,说到这句话本来无可厚非。公司本来就不是你的家,但是结局常常使人伤感。
的确有时候,一家极具魅力的、令人自豪的公司会令员工产生一种错觉,公司变成了员工心目中的情人,付出劳动的同时,也付出了太多的情感,甚至把公司当成了自己的家,不过,当然更多的企业只是营造这样的假象,一旦事关利润决不留情,所以裁人的人不得已狠心搬出这句话来。
最近听说几家有名的公司都在筹备着“全员竞聘上岗”之类的事情,人事风潮貌似又在所难免,难免又有人提出“公司不是家”这句提醒。换个角度想那些雇员的感受,我倒愿意给这些公司提供些建议,算是危机预案,以便不要搞得那么满城风雨,伤害自己的品牌。
要裁人首先不要让人觉得这件事很强硬,怕人胡搅蛮缠,企业先赶紧摆明自己的话语霸权地位:“我们决定了,没有商量的余地”。这其实恰恰是拙劣的开始,劳资双方是平等的,人心也都是肉长的,你敬我我敬你是一般人的思维方式,而企业虽然处于强势地位,也架不住哀兵。
得出这个结论,我本人有两方面的对比经验可供借鉴,早些年我曾经捉刀进行过几次比较弱的零星裁员,被裁者之一,我充分肯定了他的个人能力,再提出他是否可以有更好的选择,他离开我们之后,加入了一个非常不错的地方,至今在那里有着辉煌的职业生涯;被裁者之二,我亲手给他介绍了下一个工作。他们的离开可以称得上从容体面,他们显示出了自己的素质,对比得我自己也显得很人性。
而最近我裁了一个人就比较拙劣,因为他尚在试用期,而且程度又确实差得比较远,我就对他不太客气,也没听他辩解,结果对方交接时就跟公司耍宝起来,虽然事情不大,但足以证明,裁员这件事情绝对是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你亲手招来的人,他的行为自然就是你的镜子。
当然我这点经验就很浅显,而且跟批量的或者不讲理的那种裁员是两个处境,不讲理的裁员,就是因为部门砍掉了,不管你工作努力与否,都得走人。那样的情况联想、百度都遇到过,不是最惨的,我两个朋友分别为2家全球500强的跨国公司裁员,一个在天津跟工人打交道,结果在酒店里遭到围攻,差点人被打个稀烂;另一个在美国奉命裁掉了一个买过来的波音公司团队,倒没人动粗,但被别人大把的眼泪泡的稀烂,回来差点得了忧郁症。
我后来想到这艰难时刻,该有什么解决办法,试着想想,倒不一定是赔偿款的问题,你真心地为他们的未来着想,而不是急不迭地将人撵走,比如把前波音雇员们高调地推荐出去,甚至花费一点精力请些培训来安排专长不多的工人们,也是应该可以平复的一种无奈吧!就算多给些法律之外的补偿,只为显得厚道,花费的钱总比品牌的受伤费用低得多。
雇佣时把人当贼,裁员时把人当无赖,我觉得这样的人力资源策略特别失败。举个例子,有家市值几十亿美金的中国公司,其用人策略在民间流传的口碑是这样的:只要你有脸呆下去,公司永远不撵你走。这家公司为什么不怕雇员赖上它,原因之一,是因为公司的分配策略极其清晰,业绩与分配绝对线性关系。原因之二,是东方不亮西方亮,行业变幻莫测,故此广种薄收,也颇为明智。顺便说一句,他们收购了很多公司,整合得都很成功,透着心胸宽广的企业包容文化,是可以推而及之的。
无论怎么说,我不信现在工作的人,心里会没有一点接收危机意识的准备,会等到你说“公司不是你的家”之类的词句,才肯灰溜溜地走掉。与其说这句话,不如换成这样一句:我们相信你有很光明的前途,并且愿意做那道你通向那里的桥梁。

 ——此稿原发计算机世界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