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田田 实习生华瑛/文
【冰点事件】“上海市公共厕所信息查询系统”悄然谢幕,让人感叹,热线也会经历“冻结”。而事实上,因用户太少而草草收场,对一条热线而言,或许还不是最坏的结局。记者调查发现,上海现有由各行业、企业开办的“服务热线”上百条,其“出身”鱼目混杂,许多热线提供的服务毫无“热度”可言。
上网搜索上海的“服务热线”,结果十分惊人:大大小小,连区县的热线,至少上百。记者随机拨打其中10条,居然有7条连拨两次方才接通,“教育热线”在同一日不同时段拨打数次均没人接听。而“糖尿病健康督导热线”索性是空号。
“上海法律咨询热线”,望文生义,还以为是政府背景,对方自报家门才知道,这是一家律师事务所开通的“社会公共热线电话”。“我想咨询网上恶意诽谤的事情……”记者话未说完,已被对方打断。“自己删掉就可以了。”语气相当不耐烦:“要是还不明白,我可以帮你找个律师。”
“上海亲青热线”倒是一拨就通,可接听的工作人员似乎心情不佳,不等记者吭声,就恶声恶气地来了句:“要问啥问题?”“我家孩子两岁,不乖,很难带。”“这种孩子最触气……”此后几分钟内,工作人员用嘴巴“管教”起孩子来,用词相当无礼。最后,她问:“还有啥问题?”记者实言相告,“像你这种咨询法,打(电话)过来的人不会很多吧。”没想到被她又一顿抢白:“这不是你该关心的范围,你回去好好看好自己的小孩吧,把自己的事情先做好。”
“上海市女性创业咨询热线”接连拨打第二次才接通,接听的是一位年轻女子,和气、耐心,“我们主要针对创业过程中的政策、法律上的问题。”遗憾的是,她不能提供咨询,负责咨询是“劳动局的专家、人事专家和创业成功人士、志愿者”,咨询时间也有严格限制:周二、周四16:30到21:30之间。
连续几次拨打“婴幼儿护理热线”失败,就在记者打算放弃时,话筒那边“咯哒”一声,一名中年男子说:“请讲。”“能不能讲普通话。”“好的,”男子虽然答应,可几句话过后又转入上海话频道。据介绍,这条热线是去年开通的,和中小学一样“放寒暑假”,剩余日子则只在周三13:00至15:00之间开通。记者追问原因,对方回答:“我不是工作人员,不知道。”
“服务热线”不热,“服务热线”不通,有因可寻。
同谓“服务热线”,却“出身”不同、背景各异。如“上海亲青热线”的性质为“行业主办”,不久前公布的“上海公众服务热线热度测评报告”显示,这类热线存在“接不通”“应不了”“答不好”这3大病因,服务质量勉强“合格”;而“婴幼儿护理热线”这类由企业创办的热线,在工作人员、工作时间的设置上随意性很强;至于“上海法律咨询热线”,有以热线之名行广告之实的嫌疑,又怎能给咨询者满意的服务。
自然,绝大多数人在拨打热线时,是不会想到要究问其“出身”、背景的,但他们即将得到的服务,将帮助他们作出不同的判断。文秘Tina告诉记者:她曾心血来潮打过某“心理咨询”热线,结果发了通牢骚,却没有换来一点点“建设性意见”。“我想,这些热线大概就是让人发泄发泄的。”Tina向记者保证,“以后再不会犯傻,打什么热线电话了。”“市场销售”阿亮过去常常拨打某“交通热线”,询问出行线路,可自从在网上发现了相同服务后,他再也不愿在“拨号、占线、再拨号、再占线”中浪费时间了。IT人Tommy倒是对消费者投诉热线印象颇佳,但“也不会遇到事儿就打,通常在3·15前后打效果比较好。”
记者发现,服务热线涵盖的方方面面,都可以在网上找到同类服务。但与热线不热的现状相反,“网上热线”中有不少人气爆棚。比如以提供交通信息查询为主的“丁丁地图”,开办两年来,光在上海就发展了160万用户。
“既然是做‘服务热线’,当然要搞清大家需要什么样的‘服务’。”“丁丁地图”的总经理徐龙江告诉记者,上海人要的服务,首先是全、其次是快、最后是准确。
“比如查询从A点到B点的交通线路,打电话只能查询到一条,而在网上可以找到四五条,即使这四五条未必都是最近、最快的线路,可大家就会这样想:网上的信息更全。”
比“全”更难做到的是“快”和“准确”。相比电话热线闭门造车的信息收集方式,一些网站“发动群众”的做法更见时效。“我们特别设计了‘网友曝料’、网站奖励的机制,每天至少接到四五百通电话,网友会把路线、路况的变化及时告诉我们,很多信息一天内能刷新好多次,这是许多电话热线无法做到的。”徐龙江说道。
许多提供服务的网站,既没有政府支持,也拿不到行业信息,“但只要服务到位,一样可以做得很好。”徐龙江总结道:热线发“热”的关键,不是用什么“线”,而是提供什么质量的服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