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地震 |
也跟过他们的转场训练。武汉,甘肃,北京,成都……飞机在空中曾遭遇强气流,剧烈颠波;遭遇积云,被大团迷雾包裹。逢此时,陪同我的师宣传科干事赖智铖便会说,没事,绝对没事,我太相信我们的飞机了!小赖年初曾参与抗冰救灾,全程跟随“我们的飞机”转战,在极恶劣的气象条件下无数次安全起落,我很相信他的“相信”。那次转场训练的飞行距离够出好几趟国。
转场训练按计划在成都住两个晚上。一天的飞行结束,我与机组在机场散步。我们这架飞机的机长是谢昌强,散步聊天中得知,谢的女儿在成都四川音乐学院读书。学校距机场非常远,父亲白天飞行只晚上有空,同女儿见面便很困难。于是次日我没参加机组飞行,给成都的朋友打电话要了台车去四川音乐学院接谢的女儿。在车上女孩儿跟我说起了父亲。父亲曾三次赴某国执行任务,第一次去她尚小不知,2004年她16岁,父亲受命再次赴某国接运中国遇难同胞遗体回国,部队按规定去她的学校政审,但没对她说父亲将要执行的任务,以致她“糊里糊涂地就在上面签了字”。父亲走后她才得知父亲是去战乱中的某国,当即大哭,问妈妈“是不是我要是不签字我爸就不用去了?”那天后来,女孩儿对我说:“小时候不懂事,越大越觉得,干我爸他们这行,超级超级危险,超级超级辛苦。”后来我向谢昌强问起那次赴某国的事情,他说那次确实困难,机场有雾,无导航台,之前,在他们前面的民航机已因无法降落复飞返回,他们却在最终,安全着陆。凭着他们的胆大,心细,更重要的,过硬的飞行技术。没有勇气,是懦夫,只有勇气,是莽汉。交谈中谢昌强对我反复强调:我48岁了,这辈子就干了飞行这一件事,要想干好这件事,没有别的,两个字,认真。飞行无小事。
飞行无小事。精飞,卫国,为人民。战时的战斗力来自平时的严格训练;瞬间的即时出动,来自平时的严格要求。一如该师师长郑元林所说,部队只能有两种状态,打仗和准备打仗。
飞行员出身的郑元林是一位出色的军事指挥员,敏锐,清醒,冷静。年初冰灾初露端倪,他即提前一步向全师做出了迎战布署:人在岗,飞机在状态,机场跑道确保畅通。时值当地连日大雪,为“确保畅通”,场站官兵轮番扫雪,随扫随下,随下随扫,24小时不停——军令如山。箭在弦上。严阵以待。之后不久,该师就接到了连续出动的紧急命令,广西、山西、河南、湖南……航迹遍布全国18省19个机场,空运救灾物资800余吨,成功完成了国家交给的所有任务。
从5月12日下午那次电话之后,我就再也没有同郑元林及该师其他任何人通过话。因为那次电话中郑元林说,他感觉这次任务非常重大他将亲自率队飞行——次日我即看到党中央的有关号召,在这次抗灾中领导要走在一线——我怕打电话搅扰他们,只能从新闻的缝隙中捕捉有关他们的点滴信息: 13日8时起,总参谋部组织出动22架军用运输机,调用民用客机12架,在恶劣天候条件下不间断飞行79架次,按计划于14日凌晨将集结在洛阳机场的济南军区某机械化步兵师5000名官兵,在武汉、开封等地集结的空军空降兵部队6420名官兵及装备,成功空运到成都附近4个机场。创下解放军军史和中国航空史上单日出动飞机最多、飞行架次最多、投送兵力最多的航空输送行动纪录……
不能打电话,也无法过去,我只能在脑海中一遍遍描摹我所熟悉的那些飞行员们的身影,踪迹:来任务了,提起提箱登车了,登机了。那是两个制式提箱,永远是准备好的,放在飞行宿舍的固定之处。小的里面是飞行资料,大的里面是洗漱用具换洗衣服……
夜里上网查看地震消息,百度上一网民的留言让我热泪盈眶,是留给空降兵某军的,留言曰:某军的伞兵们听好了,你们TMD一定要给我安全回来,全国人民命令你们安全回来!
完成任务。安全回来。保重。珍重。
“突如其来的灾难把诸多战争要素组和一起,使我们每个人都产生了对民族凝聚力的强烈需求,这是这场灾难中我们经历的最深刻的一次教育。”
——此言为98抗洪中一位记者所述,在此,我愿把它引用到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