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 环(二)
窗外的阳光仍然很强,很刺眼,想来也很热,在别人的时间表里这还是下午呢,我却在下午就把晚饭吃完了。有厨房的人们就可以不受诸如此类的限制。一吃了晚饭人就懈怠了,即使百无聊赖也不想做事,连书都不想摸。从前不是这样。从前,在海岛的时候,我的许多休息时间都是在各种书里度过的,业务书,文学书,政治经济哲学书,那曾使我感到无比的充实,高傲。可惜年龄越大,这种感觉便越淡,相反,有时当我因实在无所事事而只能看书的时候,心里感觉到的常常是难以控制的空寂和委屈。……楼道里电话响了,有人叫我接电话。
“喂?”
“韩老师吗?……我小李!”
小李?……噢,小李。我无声地叹了口气。一个小青年,二十六岁,是汽车方面的技术员,说是热爱戏剧,通过熟人找到了我这里来。我喜欢交往,但不喜欢无谓的交往,具体的说,与小李的交往我就不喜欢。他是个好青年,善良,勤勉,衣饰整洁;可是有点儿木,有点儿太爱叹息人生啊,痛苦啊,孤独啊之类。我喜欢的聪明敏感朴素自然,他不具备。他感觉不到我的不喜欢,仍然定期电话联系。必须承认这是他的优点----他从未有过未经联系的来访。但这优点也是出于模仿而不是出自本能,否则他便不会再来电话----我已谢绝他的来访有四五次之多了。我是理解他的,可能比他自己意识到的还清楚些。二十六岁了,工作已经定型,精神和情感急需得到新的滋养,这滋养只能来自一位与之年龄匹配的女性。在这位女性出现之前他与我的交往好比是六0年人们赖以度过困难时期的野菜薯干什么的。而如果说我之于他是野菜薯干,他之于我则是一盏白水。这种人物关系的持续相当耗神儿。每每下决心结束它,关键时刻却总是难以启齿,碍于熟人的面子,也是不忍伤害浑然不觉的年轻人,就这样一次复一次地拖了下来。而只要我不开口明明白白的说,小李断无自己觉悟的可能。得说,等有了适当机会无论如何也得说。有一天机会似乎来了,我收到了华小华的信,那天小李恰好在。华小华是位青海的读者,女孩儿,二十岁,某机关招待所招待员。她在头一封信中并未要求我回信,我却回了信,因她的那封信打动了我。她的信将一个女孩子苦苦奋斗时的处境,心境,感受表述得生动,自然,准确,流畅,使我禁不住想同她说几句什么。这封信是她给我回信的回信。看完信后我对小李讲起了她,讲着讲着突发奇想,建议他同她通信交个笔友。我不指望也从没希望这通信会导致什么实际结果,比如婚姻。只是觉着这种联系会使他们双方都感到些乐趣。私心里,当然希望充实之后的小李会少些进而停止对我的关照。结果却适得其反,与华小华联系上之后,这关照反而愈加频繁。他需要能有人同他谈论华小华,这人非我莫属。他显然喜欢上了她,喜欢得不愿意见面,唯恐她长得不对,破坏了他的心创造出来的人物形象。他对自己的形象还是自信的。后来华小华来信说可能来京参加电影学院导演系的招生考试,小李愈发地惶惶惴惴,仿佛他肯定要失去这位感觉中已相当亲近美好的女笔友了。他一再地说,说得我也好奇起来,一时间,华小华的模样儿竟成了一个我时而要揣测一下的谜。
电话那头,小李问我:“韩老师,最近有时间吗?”
“哎呀对不起我最近特忙!你上次送来的电视剧本我已经给你寄过去了,也写了意见,你没收到?”
“那个没关系。我是想告诉你,华小华来了。”
还真的来了!
“她长得怎么样?”
“这不是一句话两句话能够说清楚的!”
我又叹口气。小李永远是这样,喜欢给最简单的事情也赋予神秘、复杂、意味深长的色彩,我可不想鼓励他的这种爱好,便不吭声了,他终究是憋不住。他说了。
“简单说吧,跟我想象得差不多。”
“就是说没有使你失望?”
“绝对没有!”
“她现在在哪儿?”
“在我这儿。”
“在你那儿?”
“啊。住我这儿。我每晚出去打游击,已经五天了。”
小李家在外地,住单身宿舍。这件事情的发展有点出乎我的意料,或者说,令我感到难以接受。我清楚我的过时,但还是要问:
“住你那,有必要吗?”
回答是“当然”。华小华刚来时住在她的一个上大学的女朋友那儿,但长时间打扰人家毕竟不合适。再说,他的宿舍离考试地点很近,初试二试她都通过了,后天三试,三试一完她就得回青海,她来考试是请病假偷跑来的,想趁明天有空来看我。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