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抵制家乐福便是爱国?

(2008-04-16 10:28:38)
标签:

杂谈

 

有人发出网络动员令,号召5月1日全国抵制家乐福一天。这个呼声经人振臂一呼,已然成为一种舆论运动。一时间,抵制家乐福成为界定爱国和不爱国的分界岭。围绕着抵制是否爱国,并没有出现舆论一律。


14日,贺延光的《我不赞成抵制家乐福》,被推荐到博联社网站头条,并迅速被各大论坛转载。15日,白岩松在网上发表的评论《不要拿别人的错误来惩罚自己》。这两篇理性发表观点的文章都遭到了一些网友的激烈批评乃至谩骂。但也有网友坚定表达支持,双方意见尖锐对立。(《南方都市报》2008年4月16日)


抵制国外商品和外国在华企业,不是当代人的发明。如果说历史是文明的形态,抵制外货或外企,是否也该列入文明的形态之列,似乎还没引起历史学家的重视。形而下的抵制行为,历来是弱者的斗争策略。抗战期间,我们也曾抵制日货,表达国人的爱国情绪。不久前,奥运火炬在法国传递过程中遇阻,家乐福的一个股东曾从经济上支持过达赖。中国民众迁怒于家乐福,进而发起抵制家乐福,将抵制视作爱国行为,也就可以理解了。


爱国是一个人最基本的品格。不爱国,毋宁死。然而,爱国具有多种的表征,既可以是思想深处对祖国的挚爱,也可以化为具体的某种行动。反对达赖集团分裂祖国,希望祖国办好奥运,是衡量中国公民是否爱国的重大事项。在这两个问题上,除非极个别分裂分子巴不得中国出乱子外,相信绝大多数中国人都会站在国家和民族的立场一方,支持中国政府的立场。
许多时候,集体性的冲动,未必是真正的爱国。不仅如此,甚至是假借爱国之名,在给国家添乱。这样的爱国举动,可以不否认其动机的错误,却无法肯定其效果的正确。抵制家乐福,就是一个鲜活的例子。


说这个话,有人不理解,有人可能给我扣上“汉奸”的帽子。人世间的争议,往往源于对话语理解的分歧。在“爱国”与“卖国”这两个敏感的词语面前,尤其容易出现分歧。尤其是在我们这样一个习惯于非此即彼的国度里,如果不迎合某种赤裸裸的“爱国”观点,被骂作是“汉奸”,也就具有了某种必然性。以抵制法资企业家乐福为例,倡导抵制家乐福者的逻辑是:因为家乐福的股东资助过达赖,因为家乐福是法资企业,法国政府官员对中国的奥运会出言不逊,所以抵制家乐福就是对法国政府的抗议,就是对资助达赖集团的商家的最好报应。“5月1日集体不去家乐福, 叫他们看看中国人的力量。”


抵制固然有抵制的理由,但是,抵制从来都不是单方的,而是双向的。你抵制,必然遭到被抵制方国民的反感和回应。中国网民号召抵制家乐福,在法国网络论坛上引起了一场是否要抵制中国和中国货的大辩论。可见,抵制是抵制者和被抵制者双方同时进行的事情,最终影响的是两个国家的关系。如果我们没有将法国作为敌对国家,那么,大规模的抵制家乐福行动,无异于损害了国家的外交关系。小处爱国,大处添乱。如此爱国,委实不是真正的爱国。起码,不是值得提倡的爱国。再者说,一天不去家乐福,真的就是爱国吗?如果爱国就是一天不做某国的消费者,显然这样的爱国未免过于自欺欺人了。


表达我们的爱国热情,需要智慧,需要理智的智慧。动辄拿集体抵制说事,这样的“爱国”,充其量还处于爱国的初级阶段,有待优化和提升自己的爱国品位。


新闻链接:http://finance.sina.com.cn/chanjing/b/20080416/02384753936.shtml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