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露晨流,新桐初引”刍议
(2015-04-17 07:55:47)首先需要说明的是,“清露晨流,新桐初引”这一句最初出自《世说新语·赏誉》,后来李清照在《念奴娇》“萧条庭院”照搬了过去,该词如下:
萧条庭院,又斜风细雨,重门须闭。
宠柳娇花寒食近,种种恼人天气。
险韵诗成,扶头酒醒,别是闲滋味。
征鸿过尽,万千心事难寄。
楼上几日春寒,帘垂四面,玉阑干慵倚。
被冷香销新梦觉,不许愁人不起。
清露晨流,新桐初引,多少游春意。
日高烟敛,更看今日晴未?
而朱丹枫先生在《四川文学》2012年第4期的一篇评论文章《清露晨流,新桐初引》里,直接把这一句说成是李清照的,显然是错误的。
这一句,既有《诗经》四言的古拙,也有“四六”骈体的整饬,自然算得上千古佳句。今人对此有如此感悟和评述:
作者在描写这段微妙的人际关系时,把周围的景致也带写进去了,而使人怦然心动的也正是那句“清露晨流,新桐初引”。不是什么惊心动魄的大景观,只是一个春日绝早的清晨,只是清晨的阳光映照着露水,只是露水妆点下的梧桐树刚抽了芽,遂使得人也变得纯洁清灵起来,甚至强烈地怀想起那个虽有嫌隙、却可以共享无限清机的老友。
李清照大概也曾被这光景迷住,在她的一阕《念奴娇》中,把这一句原文照搬了过去。于是一颗露珠,从六朝闪烁到北宋;一叶新桐,在数千年的岁月中,在宁静的思绪里晶莹透亮。
希望我的朋友,也会在一些生命中最美好的片刻想起我来。在天清地阔之时,在叶嫩花初之际,在霜之始凝,夜之始静,果之初熟,树之初绿,在船之启航,鸟之展翼,在小婴儿第一次微笑的刹那--想及我。(源自网络,作者九曜)
在这里,我想探究的是,“新桐初引”为什么要用“引”字而不是别的什么字,还是先要回到元典。
看来,要想理解这个问题,“清露晨流,新桐初引”应该和后边的“濯濯”联系起来看。其实,“濯濯”本来是描绘“王恭”本人的。《晋书·王恭传》载:“恭美姿仪,人多爱悦,或目之云:‘濯濯如春月柳。’”“濯濯”是指有光泽、清朗、清新、肥泽,故韩愈在《南山》诗里有“濯濯吐深秀”之语,由“清露晨流,新桐初引”到“王大故自濯濯”,二者之间有由物及人的思维的自然过渡。人和物之间,必然有共同之处。我认为,二者共同点就在于其“旺盛的生命力”。我猜想,用“新桐初引”而不用“新桐初开”,主要也是由于“引”这个字更具有动感和形象性的缘故吧,也正契合了春意盎然的力度和生机。“引”,《说文解字》言:“开弓也。”徐铉说,象引弓之形。当然,后来引申为“长”的意义。那么,我是否可以这样理解:“新桐初引”之“引”更多地想表现油桐萌芽时的“勃勃生机”,特别是此时此刻“引而不发”那一瞬间极难描绘的神韵?那含苞欲放的娇媚?一个“引”字,极富于张力,因而也更加具有表现力。更何况仄声的“引”,可以对应上句平声的“流”,易于吟唱;暗地里,还有动感和力度上的“眉目传情”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