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新城道中(其一) 苏轼  赏析

(2008-12-02 16:18:57)
标签:

新城道中其一

苏轼

赏析

教育

分类: 诗歌鉴赏

新城道中(其一)

苏轼

 

东风知我欲山行,吹断檐间积雨声。

岭上晴云披絮帽,树头初日挂铜钲。

野桃含笑竹篱短,溪柳自摇沙水清。

西崦人家应最乐,煮葵烧笋饷春耕。

【今译】   

东风像是知道我要到山里行,吹断了檐间连日不断的积雨声。岭上浮着的晴云似披着丝棉帽,树头升起的初日象挂着铜钲。矮矮竹篱旁,野桃花点头含笑;清清的沙溪边,柳条轻舞多情。生活在西山一带的人家应最乐,煮芹烧笋吃了好闹春耕。

【赏析】

此诗描写作者出巡时途中所见的美丽景色,愉快地赞美了山村人家和平的劳动生活。

  绵绵春雨多日不停,诗人有事需要进山,只好准备冒雨前行。不料天快亮的时候,房檐下滴滴答答地雨声忽然止住了,天放晴了。诗人兴奋之极,心想,这是东风知道我有进山的打算,特意把阴云吹散了吧。

  雨后的早晨,山中景色焕然一新。一座座峰峦眉清目秀,头上顶着洁白的云朵,宛如戴上轻软的丝绵帽子;太阳刚刚升起,挂在高高的树梢,好像一面黄橙橙的铜锣。

  诗人一路前行,路旁景色使人目不暇接。你看,矮矮的竹篱后面,盛开的山桃花探头探脑,红扑扑的脸儿满含笑意;清清的沙溪边上,柳树摆着轻盈的枝条,自由处在的翩翩起舞。一花一木都是这样春意盎然,这样殷勤好客啊。

诗人正为满山花木左顾右盼,忽见西面山间几缕炊烟袅袅上升,那里的农妇,有的正在烧饭做菜,有的已经提着饭篮走下山来。山下平原上,早有人吆喝着牛儿,趁雨过天晴,忙着春耕了。优美的山野风光,无忧无虑的劳动生活,世间最快乐的,恐怕无过于此了!诗人在这次山行中确实感受到了极大的乐趣。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中间四句组成一套山水画屏。前两句描写远景,用的是比喻手法:山峰戴上洁白的絮帽,树枝挂着明亮的铜锣,把晴天云朵和初升的太阳写得形象生动而富有神采;后两句描写近景,用的是拟人手法:山桃花倚篱而笑,杨柳枝无风自摇,自然景物被赋予人的神态举止,真是妩媚极了。诗的开头两句:多情的东风很会察颜观色,猜透了诗人心中的忧虑,并且立即慷慨相助,吹得雨散天开,这怎能不使诗人喜出望外呢!所以进得山来,桃花笑,柳条舞,一路喜气盈盈。新奇的比喻,巧妙的拟人,不仅描绘出山野花木之美,而且烘托出诗人山行之乐,内心之乐和景色之美互相影响,互相渗透。这就是人们最爱追求的那种艺术境界:情景相生。

 

 

诗意盎然的山村风物画

 

《新城道中二首》(其一)是苏轼于宋神宗熙宁六年(1073)二月视察杭州属县,自富阳经过新城(今富阳新登镇)时所作。首联“东风知我欲山行,吹断檐间积雨声”,写诗人正打算去山里,恰好这时春风吹断了屋檐下积雨的声音,他心里愉悦,因而觉得春风极通人性,仿佛知道他这羁旅之人要去山里特意为之吹断了积雨。这样写,就使“东风”著上了人的感情色彩,也即所谓以“我”观物,“物皆著我之色彩”。这一联诗,写“我欲山行”,写春风吹断了积雨,新颖别致,饶有诗意,有领起下文描写春晴之日山村风物、山人生活的作用,也为全诗写景抒情奠定了轻松活泼的基调。

(熙宁六年(1073)二月,苏轼前往富阳、新城等地视察春耕。雨过天晴,准备外出的人,心情为之振奋。在诗人心目中,是东风有情,故意吹走了阴云,吹断了雨声。走在路上,远远望去,白云给山头戴上了一顶絮帽;旭日初生,红里泛黄,如一面铜锣挂在树梢。桃花伸出篱外向人露出笑脸,清澈的溪水映出了袅袅垂柳,好一派令人心尽神怡的仲春田野风光。在这首诗中,我们可以看出作者非凡的想象力,高超的比喻手法,特别是拟人化的手法,赋予无情之物以有情,写出了乡村风景的清新活泼,同时也透露了作者无比兴奋欢快的心情。)

  颔联承接上文,转入对春晨山村晴景的描写:“岭上晴云披絮帽,树头初日挂铜钲。”这里,诗人选择了“岭上”(山头)、“晴云”(白云)、“树头”(树梢)、“初日”(初升的太阳)4种自然景物来加以描绘,并以“披絮帽”(戴棉絮制成的帽子)与“挂铜钲”(挂铜盘)分别比喻“岭上晴云”与“树头初日”。对这联诗,前人或认为“颇拙”,或认为“絮帽”、“铜钲”“究非雅字”。对此,我们不敢苟同。尽管以絮喻白云并非苏轼首创,在此之前,韩愈就有“晴云如擘絮”的诗句(见《晚寄张十八助教、周郎博士》),但苏诗用“披絮帽”来比喻笼罩在山头上的白云,应该说在前人的基础上是有所突破,较为贴切、形象、生动的。诗人以“挂铜钲”喻“树头初日”也基本上达到了“形似”。

  颈联继续描写山村的自然景物,语言生动,诗意盎然。出句“野桃含笑竹篱短”重在描写“野桃”,对句“溪柳自摇沙水清”主要是刻画“溪柳”。前者不明言野生的桃树鲜花绽开,而以“野桃含笑”这拟人化的诗语形象生动地反映出来;不直说“野桃”高过竹篱,而以“竹篱短”3字从侧面加以烘托。后者不写溪边柳的枝条被春风吹得摇曳多姿,而写它在自由自在地自我摇动,给人以“溪柳”在主动地翩翩起舞之感。这样写,就写活了“野桃”、“溪柳”,使山村自然景物充满了勃勃生机,跃然纸上。

  春风吹断了积雨,“欲山行”的诗人如愿以偿了,喜上心头;在沐浴了一场春雨之后,“野桃”向着朝阳笑脸迎人,“溪柳”在春风里翩翩起舞。这一切都洋溢着欢快的气氛。诗的尾联更增添了这种喜情:“西崦人家应最乐,煮葵烧笋饷春耕”,由自然景物的描写转入对山人及其生活的反映,紧扣一个“乐”字。雨过天晴,春暖花开,景致优美,令人心旷神怡,何况这又是闹春耕的大好时光呢?如此美景良辰怎不使山人倍感欢欣呢?你看西崦(西山)人家又是煮葵,又是烧笋,无不忙着春耕,真是乐在其中,其乐无穷呵!

  春风仿佛知道人要去山里,吹断了屋檐下积雨的声响;雨过天晴,白云像棉絮制成的帽子笼罩在山顶上,初升的太阳似铜盘悬挂在树梢上;野生的桃树高过竹篱,鲜花绽开笑脸迎人,溪边的柳枝在春风里摇荡,河水清澈见底;西山人家煮葵烧笋喜闹春耕,一片繁忙景象。——以上便是《新城道中》这首诗优美的意境。这里,山岭白云缭绕,树梢朝阳悬挂,野桃笑脸迎人,溪柳摇曳多姿,溪水清澈见底,这充满生机的景色与西山人家煮葵烧笋喜闹春耕的生动场面以及诗人欢快的心情交炽在一起,诗意盎然,散发着泥土的馨香、生活的气息。与其说这是一首诗,毋宁说它是一幅诗意盎然的山村风物画更贴切些。

 

新城道中(其一) <wbr>苏轼 <wbr> <wbr>赏析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