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8/03小雨
凌晨6点钟醒了。
拉开窗帘,透过雨点斜打的玻璃窗,城市笼罩在静谧的青色调中,空气湿漉漉的。
漫步波士顿公园(The
Boston Common)。
森森树林、青草地、放射步行道、英国式园林布局,偶尔匆匆行人。
兴建于1634年的波士顿公园地处城市中心地带,以前是牧牛和练兵场所,后变成市民集会演讲的场所,被冠"common"之名。波士顿历史遗迹的自由路径出发点就在波士顿公园。
路径一侧是墓地,没有围墙,古老的墓碑同园林的景色融为一体。
猜想是当地早期的殖民者的安息地吧。
同忌讳死人的中国文化不同的是,墓地是西方人愿意前往的公共空间。
人们在这里散步、独处、郊游、野餐、玩耍,成为一种人们交流、游憩方式。
其实,中国忌讳墓地的传统意识也在改变中,典型的莫过排长队瞻仰共和国缔造者的遗体,秦始皇兵陵墓挖掘出的兵马俑、皇家园林十三陵、孔府墓地-孔林都是游人为患。只是,这种墓地前往更多是崇拜、好奇,缺少西方人平常心的游憩状态。
为什么西方人不忌讳墓地呢?
大概同宗教信仰有关。基督教信仰的基调之一人是感恩:感激生命的宝贵,感激人生一世度过了很多好时光。墓地使活着的人有机会思考生命和死亡,有机会反思人生的意义。从书本、电影上感受:在西方教堂举行的葬礼上,不刻意表达悲伤,而是一种感慨万千的伤心和感激。在牧师和亲友的讲话里,当回顾死者生前事迹和趣闻时,还会引起大家含着眼泪的笑声。
在中国呢?殡仪馆丧礼千哀一个调,哀乐实在压抑、沉重。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