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回中王熙凤的人物形象赏析
(2010-11-27 15:15:14)
标签:
王熙凤协理宁国府责罚忙碌秦氏之丧文化 |
分类: 跛足上红楼 |
如果说第十四回是王熙凤的独角戏,我觉得一点儿也不为过。作者几近通回文字写凤姐的精明、干练和胸中经纬。把一个年轻媳妇以管理能力为主的多个不同侧面刻画得淋漓尽致。在读者心目中奠定了对凤姐的深刻的、丰富的、和多重性格的印象。
按册点名,分组派工,责任到人,丝毫不乱。一改宁府过去管理上的混乱漏洞。仔细想来,也是与尤氏有一个刻意地对比吧。又不禁让人想起“家事消亡首罪宁”。
其实纵览全回,主要是写秦氏治丧的五七正五日上,从凤姐起床、梳洗、更衣、盥手到早餐漱口。上车去东府到灵前大哭,看似繁琐冗缛之笔,实则乃细针密缝,秋毫处着笔却不显罗嗦,紧密出行文却不显絮叨。反而使人如临其境,如见其人。
责罚迟来之仆一节文字,作者交代出人和事儿之后,却戛然而止,断然搁住。笔锋一转,接二连三,一气呵成地果断处理了三起回事领物。事事不乱,脉络分明,令人叹绝。足见凤姐胸中丘壑,腹里乾坤。在读者还耿耿不忘跪着的那个仆人的时候,也正是作者把我们调大了胃口的时候,下面就要屏住呼吸,全神贯注地看我们的主人公是如何表演的了。
从动作,表情、语言和语气的转换,着实令人佩服作者的神笔刻画。语言从缓处起,给人以春风和煦之感:“明儿他也睡迷了,后儿我也睡迷了,将来都没了人了。本来要饶你,只是我头一次宽了,下次人就难管,不如现开发的好”。从紧处收,使人顿感阴云密布,俄而就要狂风暴雨:登时放下脸来,喝令:“带出去,打二十板子!”一面又掷下宁国府对牌:“出去说与来升,革他一月银米”。闭目思之,眼前活跳跳的一个凤姐立在面前:眉目倒立,怒目圆睁,语言干脆,掷地有声:“明日再有误的,打四十,后日的六十,有挨打的,只管误!”说着,吩咐:“散了罢。”窗外众人听说,方各自执事去了。彼时宁国荣国两处执事领牌交牌的,人来人往不绝,那抱愧被打之人含羞去了这才知道凤姐利害。众人不敢偷闲,自此兢兢业业,执事保全。也正应了本回开头那句话:“那是个有名的烈货,脸酸心硬,一时恼了,不认人的”。
文已到此,按说对凤姐的着墨也即足矣。风过云散了,接下来还会有凤姐的戏吗?如果有的话,会不会是画蛇添足了呢,难道还会能有什么精彩之处呢?其实我们的怀疑是多余的,我们要相信作者比我们高明得多。
曹雪芹异峰突起,再做补笔,对凤姐这个人物的描写、刻画更是有了锦上添花,画龙点睛之工。你能想得到,一个前来领牌的婆子却有激活了凤姐的性格中的另一面,在忙中偷闲之时对下人还有调侃之心?轻松诙谐的气氛中还解答了宝玉秦钟的疑惑。一方面让人看到了凤姐的威严和神圣,另一方面让人看到他的勤政和辛劳。
时而风和日丽,霎时风起云涌,倏然电闪雷鸣,须臾日出天晴。凤姐的心性多变让众人读者深深地领教了个够。
在贾府,凤姐可谓八面威风,呼风唤雨。协力宁国府就是王熙凤的为我独尊的典型写照。但作者仍不忘勾勒出她作为女人细致、温柔和脆弱的女人应有的另一个侧面。从苏州回来的昭儿对宁府来回禀凤姐,凤姐只是了解个大概。因当着人未及细问贾琏,心中自是记挂,待要回去,争奈事情繁杂,一时去了,恐有延迟失误,惹人笑话,便草草打发。等到了晚上才复命昭儿进来详细寻问。细问一路平安信息。连夜打点大毛衣服,和平儿亲自检点包裹,再细细追想所需何物,一并包藏交付昭儿。又细细吩咐昭儿“在外好生小心伏侍,不要惹你二爷生气;时时劝他少吃酒,别勾引他认得浑账老婆,“回来打折你的腿”等语。短短的文字,却大有寓意。贾琏骨子里的不安分,使凤姐的不放心。封建社会的女人即使在家里总领内务,不可一世,面对男人在外的胡作非为却实属无奈。责罚下人的张扬跋扈与小心翼翼地维护自身的主权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特写有特写的神韵,泛写有泛写的巧妙。当日期在限时候,作者用一百二十个字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忙碌到茶饭不思、坐卧不宁、日夜不暇、脚不沾地的管理者的丰富形象:吊亡、贺诞、延医、送往;刚到了宁府,荣府的人又跟到宁府;既回到荣府,宁府的人又找到荣府。如此的纷乱不堪,凤姐却十分喜欢,这才是凤姐争强好胜善于弄权喜好揽事的性格特点。也彰显了作者为凤姐协理秦氏之丧做总的大手笔。
王熙凤的性格特点通过秦氏的葬礼由作者的生花妙笔刻画的栩栩如生,使人如见其人,如临其境令人叫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