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源.贾府的爵位承袭和宝玉祖孙等问题之管见
(2010-01-24 11:15:41)
标签:
贾源贾法官品祖孙国公贾母脂批 |
分类: 跛足上红楼 |
我书此小文,就是想对以下几个问题谈几点我个人的粗浅看法。
1.贾演、贾源和贾法
2.贾家人的爵职承袭
3.荣国公、贾源和宝玉的关系
这几个问题,要是让我从多专业的角度,历史上清代的官品制度啊,承袭原则啊什么批书的真伪啊、人物的影射啊,我一来说不太清,二来也不是我阅读和欣赏《红楼梦》的着眼范畴,只是通过我自己的眼睛观察来发现问题,设法努力解决问题,从而有所得。进而记下这些所得。
我先说说第一个问题,就是作品中怎么出了个贾法。
在第五十三回,贾蓉进宫领回一个印有“皇恩永锡”的黄布口袋。那是皇宫赐给贾府的春节祭祀恩赏,下面又写着一行小字,道是“宁国公贾演荣国公贾源恩赐永远春祭赏共二分,...但是在某些版本上却不是贾源,而是贾法!初次看到的时候感觉是令人匪夷所思。翻阅各个版本,并不止某一个书上如此。周汝昌先生的新校本说是最贴近原著,竟然也从贾法之说,让人深思而不得其解。
荣国公我们称之为贾源,最早出现在第二回的脂批中。冷子兴给贾雨村介绍:“当日宁国公【甲戌侧批:演。】与荣国公【甲戌侧批:源。】是一母同胞弟兄两个。”我们知道,甲戌本被大家公认为是最早的、最接近原著的版本。当然了这里面还有个问题,就是你的承认脂批是与原著并存并重的《石头记》的一部分。但是话说回来,在这里再怎么说,贾源也没有出现在作品的正文里面。
第三回中,作者用林黛玉的眼睛抬头迎面先看见一个赤金九龙青地大匾,匾上写着斗大的三个大字:“荣禧堂”,后有一行小字“某年月日,书赐荣国公贾源”,也就是在此处,作品中第一次正式出现了贾源的名字。在这个地方没有批语,并且各个版本上的名字毫无二致,都是贾源。这就让我们不得不认定,这就是第二回甲戌批语的根据!
这让我们更多的怀疑是传抄这段的讹误。因为虽然有人从“演”字与“法”字上做起了文章,说贾法这个名字和贾演如何有内在联系,从意义上讲多么合理,但是我觉得从这两个字的本身做文章,以获得字义上的支持实在没有意义。假若这样的话,“化”字和“善”字是否也有内在的联系呢,还有,敷、敬、赦、政是否也像元迎探惜都具有如此的意义呢,?
不会是光禄寺将贾源给错写成贾法了吧?也不会是在荣禧堂上将“法”字误写成“源”字从而误导了脂砚斋在第二回的批语中注一个“源”字吧。更不会是贾源尚有一别名叫贾法吧。我觉得那才是很不靠谱的事儿,所以我们只能将疑惑着眼于出现贾法的地方,更坚定“法”字是“源”字的误抄讹传。
好在关于贾源贾法问题由于出现在个别版本上,并没有像贾琏排行等那样被广大读者所关注。所以,我更不愿意看到这一字之差使这个问题进一步扩大化和复杂化,从而又是导致一场口水之战。
我倒是希望有人--也可以刘心武----能把周汝昌先生“从法舍源”的真正原因说一说。当然了,最好还是周汝昌先生本人。
我们再来看看贾府的官爵世袭制度,关于这个问题我的博客中曾有文说及此事。题目是:《贾敬、袭职及阴骘文》。
在宁府,从贾演--贾代化--贾敬--贾珍--是一脉相袭,其爵阶呈递降形式。即宁国公--一等神威将军--三品威烈将军,到贾蓉是用一千多两银子买了个五品的龙禁卫。而在荣府,从贾源--贾代善--贾赦一脉相袭。即荣国公--?--一等将军。这其中贾代善事什么职,书中没有任何交代。关于贾赦,第三回林如海对贾雨村谈到:大内兄现袭一等将军,名赦。如果林如海不是故意吹嘘的话,这里的问题就很显然了,宁荣二公之孙的袭职出现了差异。我们可以暂时不管贾代善现居何职,有一点是明白无误的了,那就是:贾赦与其伯父贾代化官品相当。都是一等将军!
但是究竟贾代善是什么官职呢,这也是个没法回避的问题啊。
在第五回,警幻忙携住宝玉的手,向众姊妹道:“你等不知原委:今日原欲往荣府去接绛珠,适从宁府所过,偶遇宁荣二公之灵,嘱吾云:‘吾家自国朝定鼎以来,功名奕世,富贵传流,虽历百年,奈运终数尽,不可挽回者。故遗之子孙虽多,竟无可以继业。其中惟嫡孙宝玉一人,禀性乖张,生性怪谲,虽聪明灵慧,略可望成......
第十六回,秦钟道:“不瞒列位,就是荣国公的孙子,小名宝玉...
第二十九回,又叹道:“我看见哥儿的这个形容身段,言谈举动,怎么就同当日国公爷一个稿子!”说着两眼流下泪来。贾母听说,也由不得满脸泪痕,说道:“正是呢,我养这些儿子孙子,也没一个像他爷爷的,就只这玉儿像他爷爷。” 那张道士又向贾珍道:“当日国公爷的模样儿,爷们一辈的不用说,自然没赶上,大约连大老爷、二老爷也记不清楚了。”
从我前面引入的原文中的这三部分内容,更让我们看出了问题的复杂性,让我们最直接的感受和疑惑就是贾宝玉怎么就成了荣国公的孙子呢?
那么,这个荣国公还是贾源吗,还是贾代善也袭职成了第二代荣国公了呢?如果是这样的话,倒是能够解决了宁荣二府的袭爵不同的问题了。贾代善没有和贾代化一样降成一等将军,那么贾母就是国公夫人了,这是我们按照书中的许多没法读通的地方所变通的一种假设,从原文中根本找不出任何只言片语的文字来支持这种假定。这是无可奈何的削足适履。好在有了这个假定,警幻、秦钟以及贾母与张道士的对话中的迷惑都能迎刃而解了。
即使有了这个假定,我们仍能坚信警幻所遇到其灵的宁荣二公绝对不会是贾演和贾代善爷儿俩个,刘心武的这个观点让人一看就是荒唐的,站不住脚的。
即使有了这个假定,秦钟对众鬼介绍宝玉时候所提及的荣国公,我们也不会认为就是贾代善,而一定是贾源。因为我们自接触这一文学作品以后,在我们的印象中,作者给我们介绍的二位国公就是贾演、贾源老弟兄两个,根本就没有伯侄国公之说。从人物对白中我们得出来的这一结论本来感觉是站不住脚的,再用它去解决问题是前提就错了。
再有,张道士所说宝玉倒是同国公爷一个稿子,怎么就不是指贾源了呢?因为后来的话,显然是指贾源。他对着贾珍说:当日国公爷的模样儿,爷们一辈的不用说,自然没赶上,大约连大老爷、二老爷也记不清楚了。”这已经明白的指的是贾赦弟兄们的爷爷了。老太太说只有玉儿倒像他爷爷,这句话就是指贾代善啊,也就是说贾母没有顺着张道士的话往下说罢了。这里的对白倒是让许多索隐爱好者抓住,成了作者隐射孝庄与多尔衮的关系的有力根据。
查阅字典,“孙”字的意义有一条是这样注释的:朱子曰“曾,重也,自曾孙以至于无穷皆得称之也”(康熙字典第一册子部二页),从这个解释联想到,我们的生活中的“孙”字的这种用法其实是很常用和常见的。文革中我们经常听到说“孝子贤孙”这个词儿。还有史书中也讲第多少代孙。也就是说,孙字的广泛意义一个是 指子之子;再一个就是泛指 子之子的后代们。后者比前者更广义。
如此说来,曹雪芹的用词还是相当考究的,也是非常准确的,用这个意义来解释作品中的意思就容易多了。
宁荣国公对警幻所言“其中惟嫡孙宝玉一人...”,很显然,这里不是第一个解释的意思,从二位国公的角度来说,狭义的子孙是指贾敬弟兄四人人和贾珍、贾琏、宝玉,广义的子孙还有贾蓉和贾兰。这里的嫡孙是指正脉相传的子子孙孙。只是没说“惟嫡曾孙宝玉...”而已。
同理,秦钟对众鬼所言,也是这个意思。
在贾母与张道士的对话中,贾母说道“正是呢,我养这些儿子孙子,也没一个像他爷爷的,就只这玉儿像他爷爷。”这句话说来很有推敲,其实现在看来贾母的话儿很有道理,并且很经得住分析,加以注释的话就是说:我养这些儿子都不像他爷爷荣国公,孙子也都不像他爷爷贾代善。只有宝玉是个例外,像他的爷爷贾代善。其实贾母所指子孙的意思应该很广泛,从贾赦兄弟到贾兰都包括在内了。另一层意思就是说荣国公和贾代善应该都是具有相同的模样和人格,子子孙孙像老一辈或者像我这一辈都行,可是都不像。
我们总不能让曹雪芹写出这样的拙笔来吧:正是呢,我养这些儿子孙子曾孙子,儿子也不像他爷爷,孙子也不像我丈夫,曾孙子也不像我的儿子,就只这玉儿有他爷爷的影儿。”。
如果这个解释能被大家接受,原文中的几句话的意义就明确了,说来就是这些话里的“孙子”怎么来理解的问题。
说来半天,我岂也不是成了典型的削足适履吗,沉思之后不仅掩口,莫非我也和刘心武先生一样,极力地寻找理由来解释作品中的困惑呢?
贾府里的爵职承袭问题,究竟贾代善是什么,仍然无法搞明白。我们就得承认作品本身还有许多瑕疵。
一个不争的事实就是曹雪芹在作品中有许多没有来得及修改和润饰的地方,作者就是留给了我们一个有着许多不足的或者明显的问题的伟大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