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年头,看大师们的作品被认为是一件非常酷的事情。DVD像流感一样传染了本来就神经兮兮的城市,与当初VCD横行的情况不同,现在的人很多以收集大师作品为荣,如果你没有《十诫》、《400下》、《八部半》之类的片子,一定被人嗤之为恶俗。
于是便冒着既看不下去又看不懂的危险,也趋之若骛的匆匆抱来一大堆的库布里科和费里尼,还有许多东欧的大师级作品——在一堆不懂阿莫多瓦的人里,宁可选择沉默到死——这是最powerful的DVD宣言。
好吧,既然你下定决心要效忠大师,追随大师,并且像大师一样思考,那看就是了。可你不得不承认,大师不是在每个人的理解能力范围以内的,别说意大利费里尼的《八部半》,就是日本的《罗生门》和《东京日和》也足以让大部分人觉得够呛。在你放进一张大师作品的时候,难免会有一阵恐慌:看不下去怎么办?晕头转向怎么办?是不是我就这样无可救药的恶俗了?
一次看黑泽明的《没有季节的小墟》,七分钟后我就坚持不住了,那个叫郁闷!郁闷啊——郁闷!断断续续地看,又断断续续地睡死过去,再偶尔苏醒过来,好容易才熬到放映结束。
大师几乎都“不以情节取胜,而以风格取胜”。所以大师的作品几乎都有一个相同的特点:绵长。一个长长的镜头可以拉上三分钟,上完一次厕所了,主人公还在海滩上奔跑,这时情节已经淡化,留下的是导演对跑步姿势、环境、节奏的设计和把握,在其中塞进无尽的自我理念,还留下一双DVD机旁不知所云的眼睛。所以你不但不能去厕所,还要马不停蹄地积极思考,为什么大师要这样拍?否则你就是一个不能与大师对话的恶俗小民。
在这个充斥着伪品味和小资趣味的年代,大师就这样被降格的利用了,成为牛面前的琴声。他们在大师作品前晕头转向的睡了过去,然后在众人面前背出某本电影杂志上关于此片影评的概要。
绵长的画面,极端的镜头,大量的旁白,风格化的摄影……这些都是大师的标志。
蔡明亮从来不告诉你爱情是什么,我们也永远不知道蔡明亮的爱情是什么。杨德昌众多的作品都是三碟、四碟,你得睁大眼睛注意细节,注意细节!包括张震前后几次推门的声音有何不同;在看不见人的场景中聆听被道具挡住的人吵架的台词;侯孝贤的电影就是沉重,灯光师似乎是多余的,所以你必须忍住站起来离开的欲望,咬牙切齿的在昏暗的灯光中继续寻找人物的表情。
近来好像不但时兴大师片,还掀起了“导演版”狂潮,所谓的导演版本就是未经删节的版本,一般来说有三小时到六小时不等,虽然连删节版都无法看完,但为了追求这种更高品位的象征,还是硬着头皮从D版店里拖了一蛇皮袋子回来。老实说,如此紧张的生活里,就算你能够看得懂,也未必有时间看——分开几次看是更不可行的。所以,堆成山的DVD盒子就只能被沦于滚滚灰尘了。
大师的我行我素固然令人敬佩,他们大胆地把皆大欢喜拒之门外,把悲剧发挥到极至、进行到最彻底,但如果你真的晕头转向不能自己,那还是把盘退出来,把《大话西游》放进去——多难得的一个空闲夜晚或周末,何必让自己又栽倒在大师的繁冗细节和深思熟虑里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