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我们在做一期新策划,选题初步定为《我就是不想长大!》。。。

今天,贴上这篇我深受启发的文字,权当“抛玉引玉”,欢迎大家来谈谈你最真实的看法啦——
“可爱力量大”
成年男性杂志《GQ》大声惊呼青春的“可爱力量大”。
一项调查显示,超过7成的18-30岁成人喜欢长相青春并Kawaii的人。F4的仔仔在摄像机前经常口齿不清,露出尴尬而可爱的笑容。而之前的郭富城在出道之初便以一双大眼睛炮轰青春市场,每每在遇到提问时,他还经常露出孩子般的笑容,用生硬的国语回答,“我要感谢歌迷的支持”。而在日本TBS电台“最想和她成为恋人的艺人”票选中,芳龄17的安倍夏美领军的“早安少女组”成员加上脱队的俊藤真希,完全占据了日本成年男人的心。
谁唱“我的青春小鸟一去不回来”?不是还有种说法是“今年20,明年18”吗?这大概是国内有广告史以来对女人最有诱惑力的广告词,一针见血便刺中了那些渴望青春长驻的新女性。仿佛是为了弥补童年时代对玩偶的饥渴症,或者努力抓住青春的尾巴企图回光返照,七八年级生忽然成了不愿长大的族群。
国外曾经有人对“年轻男人拒绝长大”的话题进行调查,结果那些年轻男人眼里的成人世界几乎都是负面的黑色、邪恶、现实、控制、艰苦、枯燥、寂寞以及被压榨的朝九晚五。如此这般,谁还敢长大?
在现代人心中,长不大的心态绝非个案,已经变成了一种生活方式,一种社会流行色——这不仅仅因为潜意识中不愿长大的乡愁,更多的是新一代年轻人对现代工业社会的抵触。
最型消费动物
“那些忧伤的年轻人”已经是老土怪的怀旧吟唱,新一代年轻人不但是未来潜在的最大消费群体,也是时下最蔚为壮观的消费生力军。
成年人拒绝长大,而儿童们在不断成长,导致了青春族群的无限蔓延,也促使商家将主攻目标定位在有“消费动物”之称的“青春期”一代,并根据其骨子里的反叛、另类、HipHop、追逐偶像、注重品牌、特立独行等青春期的消费习惯进行相应的营销策略调整。
曾经帮中国移动的动感地带策划一本杂志,主角便是如M仔一般的18—26岁年轻人,指的是70年代末、80年代初出生的一群。按照商家的理解,这些青春飞扬的年轻人是高升值潜力的年轻用户,也是广告脸谱里最有生命力的族群,因为他们“总是十分容易地就从视若无睹的某个街头角落发掘出流行的东西,然后对自己进行‘武装’/口袋里有50元便敢于去买500元的东西,不管这东西值不值500元,只要他们喜欢/乐意被多样化的品牌吸引的开放性/他们喜欢求新,品牌忠诚度不高,但在长期被灌输品牌概念后,品牌意识强。”
“没有用,也要有。”苗凡萃在他的《新人类》一书里对年轻人的消费习惯的如是概括堪称精辟。掌握了如是消费心理,商家的广告策略便有了大施身手的机会。他们像混入青春期的无间英雄,誓将这份已经拉伸的青春期再度无限延伸。
并不仅仅是新创品牌在走青春路线,一些陈年的老而弥坚的品牌也开始瞄准年轻人,企图咸鱼翻生重打一片天下。路易威登够老够威吧?!手工、真皮、千年不变的设计。可是今年推出的系列新款Monogram包,却由日本插画家村上隆与LV设计师合作,融入了Kawaii的经典图案,顿时让全球的时髦女性们陷入了一种新的焦虑——怕因为限量而不能拥有。据说,接下来LV还要推Kitty包,端的是要将青春源远流长地献给拥有美元、人民币的青春大众。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