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札记 |
按:从王怜花的网页汉语的江湖(worldofchinese.com)中发现的,佩服啊,佩服
三七:从小就进学习班
小的时候被强迫背古文。大人说,别皱眉头,不要玩手指,长大了就知道其有用了。现在长大了,果然有用——比如可以在写文章时适时地塞进一点典故成句,特别有文化气。日前见到“读经研讨会”上某君子的发言,开列儿童读经对人格和智力的种种好影响。很遗憾,这些好影响都被我错过了。当然,不是所有孩子都是这样没出息,听,有人在上海介绍说,一个念过“读经班”的小孩子和别人吵架,说对手“小人也”。啧啧。
读经就读经吧。批评者多从“文化”上立论,反对“复兴旧文化”。我觉得,都这个时候了,那种复兴是没可能的。至于某些国人精神上有痼疾,间歇性发作一下,不必过分与之计较。我只是不喜欢让小学生进学习班,什么班都不喜欢。我自己有个儿子,我是反对让他在课外念任何“班”的,但没办法呀,他有许多有势力的亲属,随便哪个我都惹不起。我的异议一般是这样开头:“我小的时候……”儿子那些有势力的亲属就最不爱听这句话。他爷爷会立刻不屑地说:“你小的时候?你小的时候就会尿炕。”所以,儿子现在得意地念着三种班,一种英语的,一种数学的,一种画画儿的。
画画儿班姑不多论(他去画画儿班的成绩,就是会画大圆圈儿,一会儿说是太阳,一会儿说是月亮,现在进提高班了,还是画圈,但已声称是人脸),就说数学和英语吧,学校里明明在念的。为什么还要另投学习班,难道小学教育就那么失败?教这些班的多还是小学教师,如果自承在课堂上失败,怎么会一教起学习班来就格外高明?我才不信呢。仔细看过学习班的教材,没看出有什么出色之处,尤其数学的“奥班”,比统编教材多出来的,净是些与数学精神格格不入,鼓励瞎蒙,不求其所以然的题目。但通常的态度是,人家都在念,如果我的儿子不进学习班,多落后啊,多丢人啊,多什么啊。就像一个人突然拔腿就跑,大伙儿都得跟着,生怕把什么好事落了,虽然前边也未见得有什么。
早先我还以为让小孩子上这个班那个班,只是像学“鲜卑语及弹琵琶”,为的是将来混世界多几样副业,没准儿用得上。现在知道不那么简单,都挺当真的,至少也是身在小学,心怀高考,放眼就业。反对者说小孩儿连玩的时间都没有,会影响精神的健全。我拿这个道理去说服别人,当即遭到反驳:只要能穿上白领,管它精神健全不健全呢。我回来一想也是啊,别的国家怎样不知道,单以咱们的国情论,精神健全只有坏处,而没什么实际的好处。
我真正不喜欢的是另一种思路,即“培养论”。现在的儿童教育,早早就有职业训练的因素,这没什么;大学教育,“培养”或训练专业人士,也没问题;有问题的是从很小开始,就把人当成木料,任意斫削。“社会需要”本是编造出来的东西,不过许多人偏就相信,社会是先于我们而存在的一种机器,咱们大伙儿都是零件,需要加工、抛光,然后安放到适当的位置上,否则就是废品。在他们看来,“培养”不是养成个性,而是相反,要把所有的木头做成桌子,所有的铁做成螺丝钉,而对小孩子的技艺训练,也成了去发现他们的“特长”,以尽早决定他们适合当什么“零件”。这叫“人尽其才”,一层意思是在你身上最早发现的那一样“特长”,也就是你惟一的特长,另一层意思就是你擅长干的,也一定就是你喜欢干的,比如你要是足弓生得对头,说明你这辈子就该以跳高为生,还说明你喜欢跳高,喜欢也得喜欢,不喜欢的也喜欢。所以我要在此奉劝天下的小学生:如果你有什么特别的本领,千万要藏着掖着点儿,可别让父母和老师知道呀。
小的时候被强迫背古文。大人说,别皱眉头,不要玩手指,长大了就知道其有用了。现在长大了,果然有用——比如可以在写文章时适时地塞进一点典故成句,特别有文化气。日前见到“读经研讨会”上某君子的发言,开列儿童读经对人格和智力的种种好影响。很遗憾,这些好影响都被我错过了。当然,不是所有孩子都是这样没出息,听,有人在上海介绍说,一个念过“读经班”的小孩子和别人吵架,说对手“小人也”。啧啧。
读经就读经吧。批评者多从“文化”上立论,反对“复兴旧文化”。我觉得,都这个时候了,那种复兴是没可能的。至于某些国人精神上有痼疾,间歇性发作一下,不必过分与之计较。我只是不喜欢让小学生进学习班,什么班都不喜欢。我自己有个儿子,我是反对让他在课外念任何“班”的,但没办法呀,他有许多有势力的亲属,随便哪个我都惹不起。我的异议一般是这样开头:“我小的时候……”儿子那些有势力的亲属就最不爱听这句话。他爷爷会立刻不屑地说:“你小的时候?你小的时候就会尿炕。”所以,儿子现在得意地念着三种班,一种英语的,一种数学的,一种画画儿的。
画画儿班姑不多论(他去画画儿班的成绩,就是会画大圆圈儿,一会儿说是太阳,一会儿说是月亮,现在进提高班了,还是画圈,但已声称是人脸),就说数学和英语吧,学校里明明在念的。为什么还要另投学习班,难道小学教育就那么失败?教这些班的多还是小学教师,如果自承在课堂上失败,怎么会一教起学习班来就格外高明?我才不信呢。仔细看过学习班的教材,没看出有什么出色之处,尤其数学的“奥班”,比统编教材多出来的,净是些与数学精神格格不入,鼓励瞎蒙,不求其所以然的题目。但通常的态度是,人家都在念,如果我的儿子不进学习班,多落后啊,多丢人啊,多什么啊。就像一个人突然拔腿就跑,大伙儿都得跟着,生怕把什么好事落了,虽然前边也未见得有什么。
早先我还以为让小孩子上这个班那个班,只是像学“鲜卑语及弹琵琶”,为的是将来混世界多几样副业,没准儿用得上。现在知道不那么简单,都挺当真的,至少也是身在小学,心怀高考,放眼就业。反对者说小孩儿连玩的时间都没有,会影响精神的健全。我拿这个道理去说服别人,当即遭到反驳:只要能穿上白领,管它精神健全不健全呢。我回来一想也是啊,别的国家怎样不知道,单以咱们的国情论,精神健全只有坏处,而没什么实际的好处。
我真正不喜欢的是另一种思路,即“培养论”。现在的儿童教育,早早就有职业训练的因素,这没什么;大学教育,“培养”或训练专业人士,也没问题;有问题的是从很小开始,就把人当成木料,任意斫削。“社会需要”本是编造出来的东西,不过许多人偏就相信,社会是先于我们而存在的一种机器,咱们大伙儿都是零件,需要加工、抛光,然后安放到适当的位置上,否则就是废品。在他们看来,“培养”不是养成个性,而是相反,要把所有的木头做成桌子,所有的铁做成螺丝钉,而对小孩子的技艺训练,也成了去发现他们的“特长”,以尽早决定他们适合当什么“零件”。这叫“人尽其才”,一层意思是在你身上最早发现的那一样“特长”,也就是你惟一的特长,另一层意思就是你擅长干的,也一定就是你喜欢干的,比如你要是足弓生得对头,说明你这辈子就该以跳高为生,还说明你喜欢跳高,喜欢也得喜欢,不喜欢的也喜欢。所以我要在此奉劝天下的小学生:如果你有什么特别的本领,千万要藏着掖着点儿,可别让父母和老师知道呀。
前一篇:最近读的几本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