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长虹创维tcl小米乐视 |
综观中国彩电企业三季报,大部分出现业绩下降,只有个别微增长,有人感叹彩电业今非昔比,更有人称之为“集体沦陷”。
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我表达了这样一个观点:彩电行业营收及盈利下降,并非刺激政策退出所致,而是基于三大因素:1、乐视连续发起价格战,不断拉低彩电平均售价,打破了彩电行业多年形成的盈利生态,造成利润大量流失;2、移动互联网大爆发,用户通过手机、平板实现对信息的获取,挤压了电视信息功能的生存空间,致使公众对电视依赖度明显下降;3、互联网视频内容日益丰富,挤压了电视娱乐功能的生存空间。三大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是:彩电蛋糕变小,利润日趋稀薄。
某视官稿称:在乐视TV超级电视发布后,智能电视全行业均价降幅超过30%,平均每台智能电视价格下降了大约1255元。可视之为上述观点的佐证。
有媒体引述我的观点称,“乐视的存在是彩电行业的梦魇。乐视继续存在,彩电企业想建立正常的利润生态可能性很低。”
如此严峻大环境之下,彩电企业是如何实现突围的呢?
首先,彩电企业共同想到的是积极拓展线上业务,线下、线上两条腿走路,不再单一依赖实体店。其次是推出副品牌,专用于电商销售,比如创维推出“酷开”、长虹推出“CHiQ(启客)”、康佳推出“KKTV”等。再次是通过价格战缩小和互联网品牌的价格差距,比如今年“世界杯”期间,创维酷开电视的部分产品售价甚至低于乐视。当然,价格战是“双刃剑”,狙击了别人也伤了自己。
事实上,主流彩电企业的产品及营销战略在悄悄分化。没有人愿意一直被乐视牵着鼻子走,必须走出属于自己的道路。最具代表性的当属创维、长虹、TCL三家企业。
创维的战略重心向新显示技术方向偏移。
今年4月份,创维宣布推出OLED有机电视,成为国内首个宣布规模上市OLED电视的企业。9月份,创维又推出GLED电视,沿袭的是4K超高清路线。在新显示技术这条路线上,创维走在了前面。目前,因财报周期与A股上市企业不同,公众暂未看到其半年报及三季报业绩,预计营收与净利会下降。
长虹的战略重心始终围绕“家庭互联网战略”不动摇。
日前,四川长虹发布公告,称将定增募集不超过40亿元,用于整合大股东长虹集团旗下军工资产,并巨资投建智能交易和智能研发平台,以推动家电业务转型升级。长虹此次定向增发,其中13亿元拟用于投建智能交易平台和模式建设项目、智能研发管理平台及体系建设项目,剩余5亿元拟用于补充流动资金。智能交易平台将主要搭建交易平台、O2O商业模式和B2B\B2C业务模式等三大内容。由此可见,长虹正在将“家庭互联网”战略向纵深推进,且力度不断加大。
资本市场用脚投票,四川长虹自复牌至11月6日收盘,累计涨幅已超过27%。
TCL的战略重心调整为娱乐化。
提出“娱乐本该如此”的产品定位,推出微信电视,邀请“中国好声音”学员代言产品,TCL彩电在娱乐化道路上越走越远。该定位让TCL品牌更加年轻化,同时增强了互联网基因。与此同时,TCL彩电三季度业绩也有一定改善。
不过,TCL多媒体管理层突如其来的变化,多少还是有点让人看不懂。据悉,华星光电CEO薄连明被任命为TCL多媒体策略执委会主席,郝义仍任多媒体CEO,而4年前因业绩原因隐退的韩青回归出任多媒体战略中心总经理。如此叠床架屋的权力设计,不知李东生出于何种目的?
当然,彩电企业的发展战略并非各各不同,一定程度上“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只是各有侧重。比如,创维联合华为推出55英寸大平板,走的也是娱乐化路线;而早在6年前长虹即已尝试进入OLED面板领域,并非创维一花独放;TCL推出的QLED,与创维GLED、海信ULED并无实质区别。
值得关注的还有小米电视。11月4日,原新浪网总编辑陈彤亮相小米,正式出任小米副总裁,负责内容投资与内容运营。小米科技董事长雷军为陈彤送出10亿美元“大礼”,主要用于投资、扶持所合作的视频机构。陈彤承诺,“小米电视半年后必有翻天覆地变化”。有人据此评论:乐视的灾星来了。
事实上,给乐视压力的不仅是小米,还有媒体。最新一期财经杂志发表封面文章《乐视命运》,将本已满城风雨的乐视再次置于被扒皮的位置,让乐视异常愤怒。
而最新一期IT时代周刊封面报道,同样将乐视及贾跃亭放在被拷问的位置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