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美菱收购意黛喜看中国企业国际化

标签:
财经意黛喜美菱奥马冰箱 |
分类: 产业观察 |
7月10日,美菱电器发布停牌公告,称正筹划一项资产收购事宜。据消息灵通人士讲,美菱电器停牌与长虹集团参与对意大利最大家电企业意黛喜收购有关。
背景资料显示,Indesit成立于1930年,前身是意大利梅洛尼公司,2005年更名为Indesit。该公司位于罗马附近的Fabriano,是欧洲著名的家电品牌,占据欧洲第一销量,旗下品牌还包括Hotpoint-Ariston,Scholt,1987年公司在米兰上市。其产品分为三大系列:烹饪系列——灶具、抽油烟机、微波炉等;冷冻系列——以家用冰箱为主;洗涤系列——洗衣机、干衣机、洗碗机等。
意黛喜公司旗下有一个中国消费者比较熟悉的品牌,即阿里斯顿,以生产热水器著称。
近年来,意黛喜呈现下行态势,2013年实现营收近27亿欧元,折合人民币约220亿元。
在我看来,如果此项收购成功,一则有利于长虹(美菱)提升其在中高端冰箱领域地位,并有利于开拓欧洲市场;二则对长虹企业实现千亿元营收目标做出贡献。
这是站在长虹(美菱)方面看。站在意黛喜公司所有者角度看,出售意味着无意继续经营,以此退出家电领域。因此,意黛喜的出售可以看成欧美企业退出家电领域的持续。
近年来,欧美国家持续弱化家电制造与经营,所剩品牌已经无多,较有名气的是西门子、伊莱克斯、惠而浦。退出家电制造和经营不意味着不需要家电产品,这几年,来自中国、韩国制造的家电产品越来越多出现在欧美市场。当消费者需要家电产品的时候,欧美客商转身寻求中国企业委托生产,即我们通常所说的OEM、ODM代工。
说到冰箱代工,不能不说奥马——中国最大的冰箱代工企业,连续5年冰箱出口第一,而意黛喜正是奥马在欧盟最大的客户之一。奥马提供的资料显示,2012年至今,奥马为意黛喜冰箱的代工量年均增幅不低于40%。换言之,意黛喜这几年在欧洲销售的冰箱产品多数来自中国的奥马。
据奥马电器副总裁姚友军讲,近年来,欧美国家退出家电制造有增无减,欧美国家生产的家电产品越来越少,他们需要的家电产品主要有两大来源,一是韩、中、日企业在本地生产、销售的产品,二是向中国企业委托生产的产品。欧美国家越来越成为家电的纯输入地市场,本地品牌呈现持续式微态势。
形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有两个,一是欧美国家人力成本居高不下,而家电产品利润率偏低,难以实现较高利润;二是在欧美国家看来,家电产品属于技术含量不高的产品,他们更愿意从事IT、汽车、精密仪器等产品的研发与制造,把家电让给亚洲国家。
因此,意黛喜的出售,是欧美国家退出家电制造的持续,不排除未来仍有企业退出的可能。
站在长虹角度看,收购欧美家电企业是一个不错的选择。白电产业是长虹集团第二大支柱产业,在集团的位置仅次于彩电,但是长虹白电一直未能跻身第一阵营,如何做大做强这一块是其管理层一直在思考的问题。今年二月份,长虹推出CHiQ智能识别冰箱,三月份推出CHiQ智能空调,可以看做是从产品层面发力。收购,则是从企业发展路径层面发力,一般来说,收购是企业实现规模迅速扩大的最短路径。
目前,中国家电企业国际化有三种模式:一种是以海尔为代表的企业,致力于自主品牌经营,这条路径和三星、LG相似;一种是以奥马为代表的代工模式,无自主品牌产品出口,以大规模延揽国际订单为主,有一点像富士康;一种是品牌代工兼而有之的模式,这条路是目前中国大多数家电企业在走的路,包括美的、格力、TCL等。
我们很难说哪种模式更好。以海尔自主品牌模式为例,这是大家比较认可的,但是海尔至今仍未能建立像三星、西门子那样的国际形象,在国际市场仍然是一个中低端品牌,国际化一直未成为海尔企业的利润来源。以奥马的代工模式为例,虽然无助于奥马品牌在国际市场的建立,但是却是该企业主要的利润来源。自主品牌和代工兼备的模式,是中国企业不得已而为之,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品牌形象没有建立起来,不得不通过接受代工订单的方式“补贴家用”,包括像格力在国内比较强势的企业也不是这样。因此,哪种模式更好其实没有标准,都是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当然也和企业的品牌观念息息相关。
大家争议比较多的是奥马模式。有人认为奥马代工模式没有前途,但是,当他接触的企业案例越多,对研究国际化认知越深,他就越怀疑这一结论的正确性。以富士康为例,全球最大代工企业,6年前即启动自主品牌战略,至今无实质性进展,仍然是一个彻头彻尾的代工企业。我现在看来,富士康完全没有必要转型做自主品牌,因为在代工领域,富士康已经做到几乎没有对手,建立了绝对竞争优势;若转型做自己品牌,未必能和三星乃至海尔较量,为什么要做自己不擅长的事情呢?
奥马就是这么认为的。姚友军曾说“奥马不会在海外启动自主品牌战略”,在奥马看来,代工即是其国际化的方式,如果能接到大量海外订单,为什么一定要做自主品牌呢?
实际上,奥马已经建立规模生产优势,产品通过欧美国家门槛最高的认证,成本优势明显,这决定了奥马不用担心来自海外的订单减少,“欧美国家的消费者也需要使用冰箱,而且他们也喜欢性价比高的产品”。
海外客户在寻求代工商时,最看重企业的及时交货能力、成本优势及无品牌冲突。假如奥马在海外市场贸然启动自主品牌战略,一个显而易见的结果是,既有客户有可能大量流失,因为这会和他们的品牌形成直接冲突。
实际上,这正是那些“两条腿走路”(代工+自主品牌)企业面临的尴尬。
当然,我更倾向认为,站在国家形象的高度看,中国企业应该走三星道路,在全球建立品牌形象,否则我们只能参与低端市场竞争,无法跻身高端市场之列,毕竟只有建立品牌形象,才能获得品牌附加值,代工企业是无法实现品牌附加值的。
十年前的三星、LG与目前的中国品牌处境相似,也是中低端品牌,十年后他们完成了低端向中高端的蜕变。一个问题是:为什么中国企业至今仍徘徊在中低端领域而无大的突破?在我看来,两大瓶颈制约了中国企业:一是技术,产品是技术的物化,没有领先的技术就不可能有领先的产品,没有领先的产品就不可能有领先的市场。二是品牌,没有品牌形象支撑,中国制造不得不徘徊在中低端市场,无法和国际品牌形成对称型竞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