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财经利润规模华为美的 |
分类: 产业观察 |
http://s14/mw690/001iLlmVgy6Khys9dV37d&690
有人说,企业经营最重要的是现金流,“只要有现金流企业就不会死”,我认为这句话说得无比邪恶,难道企业经营的目的就是为了“不死”吗?
企业经营什么最重要?我的答案是盈利。“利润比规模更重要”实际上是“盈利第一,规模第二”的另一种表达。确保盈利增长高于规模增长,必须提升产品竞争力,提升产品竞争力必须依托技术创新,而技术与创新是建设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第一要素。因此,利润高于规模的观念,事关企业生死存亡大计。这就是为什么盈利能力强的企业,往往是竞争能力强的企业、舍得在研发上投入的企业,比如中国的华为、美国的苹果、韩国的三星。
失去领先的技术及产品支撑,企业既不可能取得期待的利润,也不可能获得持久的发展。
国际知名企业大多将利润看得比规模重,这是国际企业拒绝打价格战的原因。反观中国企业,价格战比比皆是,某微波炉企业曾骄傲地宣称“一台微波炉只挣5毛钱”,殊不知在国际企业看来这是耻辱而非荣耀。此企业至今未能建立真正意义上的市场竞争力,长期徘徊在低盈利层面,今年春天一度发生严重的薪酬危机,应该说根子出在观念上。
在有远见的企业看来,规模是结果而非目标,但是大多数中国企业把它反过来了,规模成为追逐的唯一目标,为了让自己看起来很庞大,短视行为屡见不鲜。于是,我们看到了这样的结果:中国企业数量众多,但是具备国际竞争力的企业少之又少,它们把企业经营最重要的两样东西弄丢了——技术(产品)与品牌。上规模最见效的手段是营销,所以,中国企业对营销的重视程度普遍高于国际企业,有一分钱也要用来做广告而非用于研发,大多数中国企业成了“营销主导”型企业,而非“技术主导”型企业。这类企业有一个非常明显的特征,那就是负责营销的副总地位比负责研发、生产的副总地位高,排位通常紧挨着老总。
为什么中国人如此崇尚规模?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一和中国多年倡导“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从而形成“GDP思维”有关。
中国企业“大而不强”根源在规模情结,让自己看起来很庞大,有点像北方的蟾蜍,遇到威胁时就把自己“吹”大,以此吓唬对方,但事实证明这招成功率很低。让自己看起来很大毕竟不是真大,属于虚张声势,明眼人一看便知。
因此,中国大多数企业被认为不健康(亚健康),规模很大但盈利能力不强、产品很多但竞争力不强、品牌知名度很高但美誉度不高,这种企业一旦遭遇外部市场风险,很容易陷入困境。举个例子,前几年政府对家电企业补贴不断,一个政策接着一个政策,至2013年5月份补贴彻底结束,不少家电企业2013年年报显示,利润一下子下来了,可见对政府补贴的依赖已经很深。
好在这几年,中国企业慢慢明白了,真正具有竞争力的企业是“肌肉型”公司而非“胖子”公司,胖子块头很大,但战斗力不行。
实际上,真正被投资者看好的公司,往往是肌肉型公司,规模不大,但成长性很好。
今天,诺基亚、摩托罗拉、通用、丰田越来越不被人们看好——虽然这些公司曾经十分辉煌;今天,人们更看好的是苹果、特斯拉、facebook、亚马逊,都是肌肉型公司。
以中国的海尔为例,多年位居“中国最大家电企业”,但是其盈利能力尚不及体量比它小的格力、美的,被认为潜伏危机所致。
如果中国有一半企业建立“利润高于规模”的观念,我相信中国企业整体竞争力将大幅提升,中国将诞生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和品牌。
我预计,未来5—10年中国企业将不得不经历一个脱胎换骨的过程,放弃规模思维,转向有质量的增长,否则中国企业无法跻身国际市场竞争。上届中央政府将发展观从“又快又好”转向“又好又快”,政府的观念已经转换过来,企业的观念也需要转换。
今天的中国企业大多数需要减肥,把身上的肥膘减掉,把脂肪率控制在30%以内。美的是中国企业率先“减肥”者。2011年,美的集团营收一度逼近海尔集团,当年下半年,何享健发现苗头不对,马上启动大刀阔斧的改革,致2012年美的集团营收陡降30%,营收比2011年下降300多亿。当时,很多人认为美的衰落了,但是,两年的阵痛换来一个健壮的美的。这一点可以从其2013年及2014年一季度财报看出来。所不同的是,当年美的的增长是频繁投资催生出来的增长,今天的增长很大程度上是产品竞争力提升带来的增长,动因已经不同。
美的的经历告诉我们,早转型比晚转型好,彻底抛弃规模情结才有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