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我将老去

(2014-06-16 13:17:11)
标签:

文化

昨天父亲节,镜台从大西洋那边发来微信“祝爸爸父亲节快乐”,我看了不觉心下凄然。我的父亲是四年前走的,我已经没有机会对他说一声“节日快乐”。

再等一周,也就是下周一,镜台就回到国内,离开才一年,感觉已经很久。

这些日子,伴随着望子归家的,是我对时间的诸多感悟。

前几天,当我发现一周又要结束了,竟然有点诧异,感觉刚刚开始谁知竟是结束。

那天晚上,和妻沿着山间小径散步,见倦鸟归巢日落山下,我说咱们这个年龄对时间的感受一定和孩子不同,实际上也和我们小时候不同。一直认为时间的刻度是固定的,像一把尺子既不会变短也不变长,而今,我渐渐觉得它是相对的、会变的。

去年年底时候,我曾感叹这一年过得如此之快,以至于还没来得及品味一下就过去了,那感觉就是“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无限怅惘。

小时候特别爱过年,喜欢过年穿新衣还能吃上几顿肉,喜欢过年家家户户贴门对儿——白雪映衬下的对联格外扎眼特别好看……那个时候,对年的渴望真是从年头到年尾再从年尾到年头,可是,日子却像老人的脚步,挪一步都难。

而真正给我以煎熬感的,是上高中那几年,为了考上大学每天过得跟坐监狱似的,以至于现在想起来还害怕。那种感觉,犹如炎炎烈日下割麦子,累得腰酸背痛眼花头晕,挥一把汗看前面的地头,依旧遥遥无期。

以至于后来有许多年,每到高考时间我都会做噩梦,不是一脚踏空掉进井里,就是失足从桥上跌落,然后咕咚一声掉入水里,“啊”地一声惊醒,浑身大汗淋漓。这样的梦我不知道做了多少遍,年复一年。

年轻的时候喜欢“为赋新词强说愁”,镜台还小的时候,我曾写过一篇文章,讲述我对“代沟”的理解,认为“代沟”实际上是两代人认知差别所致,更多的是长辈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结果。我说,等有一天我老了,绝对不会和孩子产生代沟,因为我有不停地学习的精神。但是,随着年岁渐长,我发现真不是这么简单,有些东西真不是你努力就可以没有的,而是与岁月俱来的。

比如对孩子的思念,从未如此强烈过,离自方回国还有两个月,我已经迫不及待地数起了日子:“还有两个月”、“还有一个半月”、“还有一个月”、“还有25天”、“还有24天”、“还有23天”……“下周一就回来了”、“还有三天就回来了”、“明天就回来了”。就在自方回来的前一天晚上,我一夜未眠。

有些事情就是这样,甚至莫名其妙。随着镜台长大的,还有我内心对于未来儿媳的种种想象,那是一种不由自主的想象,真像朋友说的,“有些事孩子大了你就会想的,绕不过去”,那种感觉仿佛怀里的小猫,不时地探出头来东张西望,摁下去又起来。

而我真正发现自己老了,是在46岁那年的一天,猛然发现镜子里的自己,胸膛的肌肉已经不再棱角分明,我放佛一下子看见了三十年后老态龙钟的自己……

日子一天天过去,孩子一天天长大,我走路的脚步在不知不觉中放慢。走过很多路经历很多事,回头张望过去的岁月,人对时间的感受会发生变化:日子不是过得太慢了而是过得太快了,昨天太阳还在这边,而今已经挪到那边。这辈子的路,不知不觉间已经走过大半。

有许多年,看到年轻人我会说这“男孩”、那“女孩”,不知从什么时候起,我的表达方式变成“这些孩子们”。

随着镜台回国的临近,我对他的期盼一如当初对自方的期盼,这些天我已经记不清有多少回在夜深人静时分扳着指头算他回家的时间,虽然明明白白,依旧会不由自主地扳着指头一遍一遍地计算。

那年,我和奥马的世庆总聊天,他说不想让两个孩子都出国,要留一个在身边,“没有孩子在身边感觉太孤独”。我说我没有这样的感觉,只要对孩子有利,他们做什么我都能接受,说这种话的时候,我的语气很决绝。然而,当孩子真的有一天与我远隔千山万水天各一方,才发现自己是那么的脆弱、孤零,常常一个人倚门远望,目光茫然。那个时候,时间跟冻住了似的。

“为什么一个人对时间的感受可以如此地迥然不同?是时间的尺度能够伸缩?还是我头脑对时间的丈度发生了变化?”

“我们总是盼望孩子长大后大展宏图远走高飞,当有一天孩子真的站在我们面前郑重其事地说:‘爸爸妈妈我要远行,您多保重!’的时候,我们心底涌现出来的是幸福还是哀伤?那个时候,我们会不会象老父那样倍感孤寂无助?

看着儿子一天天长大的身影,我脑子里会浮现出小时候放风筝的情景:一面将风筝放得高高,一面将线牵得牢牢……”

当年,我写下这篇《风筝有线》的时候,镜台才五岁,而今年,他已经二十四岁了。

我真的老了。我将老去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