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格力电器的天花板在哪里?

(2013-09-03 22:07:36)
标签:

格力电器

董明珠

营收

利润

苹果

财经

分类: 产业观察

中报发布前,格力电器股价在2324元之间震荡了差不多一个月,至中报发布前夕冲高至28.5元,此后再次掉头向下,至92日报收于25.75元。

应该说,止于目前,格力电器仍是所有家电上市企业业绩最好的一个,营收规模、利润总额、利润增幅三项指标,均为行业最高。实际上,即使放在上市公司的大盘子里,这个业绩也堪称出色。

格力电器的天花板在哪里?

问题是:为什么格力股价一直上行乏力?到底谁拖住了格力电器股价的后腿?

近来,媒体关于格力电器遇到“天花板”的讨论不少,仁仁智智,莫衷一是,在我看来,大多数讨论是不完整的,无助于我们建立清晰完整的认知。

我对投资和证券是个外行,谈股价肯定是班门弄斧。但是,我仍然有兴趣谈谈我对格力电器的看法,当然,我谈论的角度与证券分析师有所不同。

我总结了一下,投资者对格力电器的忧虑,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今年100亿元利润(包括全年1200亿元营收)目标能否实现?

2、格力电器未来能否继续保持高速稳健增长?

3、快速发展的电商是否对高度依赖传统渠道的格力电器形成挤压?

4、国家持续调控房地产是否对空调产业(包括格力电器)形成抑制?

5、格力电器渠道改革能否确保成功?

67月份格力遭遇美国合作伙伴反水,格力的国际化之路怎么走?

7、战略调整结束之后的美的电器,会不会对格力电器形成威胁?

8、格力经销商是否有能力对格力电器实施持续的资金输送?

问题大致是这些。目前,我尚未看到格力电器方面对这些疑虑给出官方解释。换言之,这些疑问的存在,势必会影响到格力电器的股价。

我个人对格力电器持较为积极的态度,我不回避这一点。

在我看来,格力电器属于典型的业绩支持型企业,企业的股价不是通过讲故事推高的,而是用实实在在的业绩支撑的。

因此,当外界普遍为格力电器股价担心的时候,我们发现董明珠似乎并不着急,实际上,她早就说过“格力只为投资者负责,不为投机者负责。”如果你想把格力电器拿来炒股,真的不是一个好的选择。

但是,如果你非要在家电的圈子里找一只可以拥有的股票,我敢说除了格力电器没有更好的选择,至少未来三年之内都是这样。

格力电器是一个水分比较少的企业(我不敢说它一点水分也没有),我知道董明珠不是一个喜欢玩花样的人。一个企业是不是实在,只须看这个企业的老板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在我看来,中国大多数(少说也有85%)企业的老板不够实在,这些企业的业绩不能令人放心(这其中包括上市公司)。甚至不少企业喜欢讲故事、制造概念,比如乐视网。

格力电器是个优势远大于劣势的企业。

我一向认为,看一个企业有无前途,主要看这个企业的竞争力怎么样;看一个企业的竞争力,主要看这个企业的产品力(技术力)怎么样。通常来说,技术主导型企业竞争力大于营销主导型企业。技术主导型企业,产品与技术对企业的贡献大于营销;营销主导型企业,营销对企业的贡献大于产品和技术。国际企业基本上都是技术主导型企业,比如苹果、三星等;而大多数本土企业,仍然停留在营销主导型层面。

另外,看这个企业是否建立了支撑企业持续发展的基因,这个基因就是强大的科研开发能力,即创新文化。所谓创新文化,即这个企业顽固地认为企业发展必须依赖创新,这个观念必须根植于人心,成为这个企业每个人的基本价值观。董明珠最爱炫耀的一句话就是“格力研发投入上不封顶,要多少给多少”,我至今还没有看到有第二个老板这样讲过。实际上也是这样,2012年格力电器研发投入超过40亿元,如果大家都不掺水的话,我敢保证格力电器的研发投入在家电企业是最高的。

投入正在形成产出。近二年,格力电器大的技术创新成果不断,从2011年的“1赫兹低频控制技术”到“高效离心机技术”,再到2012年的“双级变频压缩技术”,这些技术在空调行业都是比较前沿的,对格力电器营收及利润贡献非常大。

因此,格力电器是一个偏向技术主导型的企业。

具体讲,格力电器的优势集中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技术优势。上面已经说过,格力的技术目前已处于行业领先地位,甚至许多技术已经超越日本企业。目前,日本在空调技术上的领先性优势已经大大削弱,近年来日本在空调技术上鲜有重大突破。

2、品质优势。品质优势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严格的生产与品质管理。同时拥有格力及其他品牌空调的消费者一般会有这样的感觉:格力空调的品质最值得信赖,稳定性好,耐用。用董明珠的话说,就是“格力从来不拿消费者当试验品”,格力新产品上市前,都必须经过长时间耐用性、稳定性测试(试用),任何瑕疵都不允许推向市场。举个例子,董明珠要求格力空调8年之内不得出现任何质量问题,这个标准是很高的,目前,还没有其他企业做出类似的要求。前不久,董明珠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了这样一句话:“未来的格力产品将不再有售后服务”。当然,“不再有售后服务”不等于不提供售后服务,董的意思在于表明格力对自己产品非常有信心,以“无需售后服务”的标准要求自己的产品。

3、品牌优势。前不久,某机构针对格力开展的一项调查表明,提到格力,消费者想到的基本上是格力空调,很少想到格力小家电。实际上,消费者买空调时“非格力不买”的品牌指认度远高于其他品牌。过去,高端人士购买家电会说“彩电我要索尼、夏普,冰箱、洗衣机我要西门子,空调我要大金”,今天他们会说“彩电我要三星,冰箱我要海尔,洗衣机我要博世,空调我要格力。”

4、渠道优势。过去10年,格力电器卓越的成长性及业绩表现,在许多人看来与格力独特的专卖店营销模式息息相关。的确,格力电器成为家电行业盈利能力最强的企业,与它对大连锁依赖程度偏低(在大连锁的销售收入占格力电器总营收不足5%)大有干系。大连锁实际上是家电企业的“榨汁机”,在给家电企业贡献营收的同时也把利润压榨得一干二净。为什么对大连锁依赖程度高的企业盈利能力都不强?原因就在这里。而格力自己的专卖店,成本是可控的。这是为什么很多企业学习格力渠道模式的原因。

当然,现在大家也有一个担心,随着电商渠道快速兴起,对电商持较为消极态度的格力,未来会不会有风险?这确实是个问题。目前,尚没有证据表明依赖专卖店是错的,当然,也没有证据表明拒绝电商是对的。

5、价值观优势。近年来,越来越多企业重视文化建设,认为文化是维系企业向心力的最重要力量。格力企业的价值观可以用“工业精神”来概括,所谓“工业精神”,即作为一家制造型企业,格力认为把产品做到最好才是安身立命之本。这个道理看起来简单,但是,就是这个简单的道理也并不是每个企业都做到了。实际上,大多数企业对产品的重视程度远远低于对营销的重视,至今,不少企业仍然坚持认为,制造什么样的产品不重要,重要的是能把这些产品卖出去。这个可以用来解释为什么很多企业产品竞争力不足。

那么,格力电器的劣势或者说风险又是什么呢?

优势众多不意味着没有短板。实际上,我始终认为格力电器是有风险的。

格力电器的风险可以分为短期风险和长期风险。短期风险最主要表现在2013100亿元净利目标能否实现(目前看这个问题不是很大),以及未来几年能否实现持续增长。还有其他一些风险,比如渠道改革能否顺利实现,电商快速发展会不会威胁到格力专卖店模式,以及小家电能否培育成为第二个格力空调,晶弘冰箱能否跻身行业第一军团,等等。实际上,这些都是投资者所顾虑的,上面已经讲到。

长期风险也有。实际上,任何企业都存在长期风险,而且时间越长不确定性越多。总体看,家电行业属于低利润产业,期望企业实现较高利润并不现实。格力电器的利润水平已属较高,继续保持每年20%增长难度只会越来越大。也许今年格力电器能实现100亿元净利,2014年能否实现120亿元净利润将严重不确定。

实际上,格力还面临另一个风险,那就是美的。

研究格力电器而不考虑美的电器(美的集团)这个因素,研究注定是不完整的,也是不权威的。而目前,几乎所有关于格力电器的研究,都有意无意地忽略了美的电器的影响,这是很要命的疏忽。

问一个问题:为什么2012年格力电器业绩与股价所向披靡,而到了2013年业绩与股价却出现波澜?在我看来,主要影响正来自美的。作为直接竞争对手,美的业绩与格力业绩成反比例关系,换言之,美的电器业绩越好,格力电器业绩和股价越具有不确定性。虽然止于目前,格力电器业绩表现与市场表现都不错,但是,股市“春江水暖鸭先知”,格力电器股价已经率先感知了变化的存在,除此之外,我们没有更令人信服的解释。

半年报显示,美的电器上半年实现净利润26.04亿元,同比增长24.69%;营业收入462.87亿元,同比增长18.72%。每股收益0.77元。其营收增长率一项甚至超过了格力电器。和格力电器之外的其他家电企业相比,这是一个不错的业绩。

可以预测的是,在未来二至三年,美的电器将进入恢复性增长期,至2014年(最迟2015年)将突破2011年的峰值。经过战略调整的美的集团雄心勃勃,势必加大新产品投放及营销推广力度,从而对格力的市场空间形成挤压,从这个角度讲,格力电器未来三年营收保持高速增长将变得越来越困难。

另外,格力电器国际市场的开发,也落后于预期,海外市场增长的困难也不小。

实际上,已经有人建议董明珠调整企业发展战略,放弃规模增长的思维,向全面科技型企业转型,通过调节企业发展节奏为未来更长期发展做准备。我认为,这个建议是合理的,也是明智的。

我倾向认为,格力电器必须学会接受增长放缓的现实,没有一个企业可以持续高速增长二十年,回看这些年,格力电器已经高速增长10年有余,不可能再有第二个10年高速增长期。利用企业增长滞缓期实施战略改造,是必要的。

要求一个人持续快速奔跑是不现实的,也是不科学的,正确的奔跑节奏应该是文武之道一张一弛,企业也是这样。实际上,即使苹果这样的公司,2012年以来也已显现出增速放缓的态势。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