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问一个老板“企业凭什么存在”,我估计要挨骂。在许多人看来,这不是一个问题,或者说这个问题根本就无须回答。
实话讲,在我看来,这不仅是一个问题,而且是一个大问题。在陈景润之前,很多人也认为“1+2为什么等于3”不是问题,后来才知道那其实是“哥德巴赫猜想”——一个大大的数学问题。

也许有人认为这个问题很矫情:企业为什么存在,不就是为了挣钱吗?
我相信,这是很多人能给出的唯一答案。
但是,如果你再问他一句:企业凭什么才能挣到钱?这个时候他会说:哦,我明白了你的意思!
“给消费者提供他们需要的产品,这是企业存在的价值。”做企业挣钱的前提是,为消费者创造价值,满足消费者需求。
问题看起来很简单,但在实际操作中,真正做到“产品第一,消费者第一”是很难的。
举个例子:本土手机企业,就没几个人明白这个简单的道理。
2003年之前的本土手机,可谓呼风唤雨顺水顺风,市场占有率一度冲高至65%,但是到了2004年,在几乎毫无迹象的情况下,市场份额一下子跌至30%左右,此后多年徘徊在20—30%之间,无论本土手机企业怎么努力,局面始终难以改变。这是为什么?
很显然,本土手机企业自身出了问题。回想当年,本土手机企业哪里是做产品,压根儿就是投机,其中就包括那个赫赫有名的“手机狂人”万明坚。本土手机企业当年昙花一现式的成功,不过是正好踩在了手机走向普及的鼓点上而已,不过是广告狂轰滥炸的结果。恰恰在消费者最在意的产品质量和技术方面,没有人在乎。最能说明这一点的是,本土手机企业生产出来的手机,返修率可以高达30%,一百部手机,消费者还没用就要返厂30部,这几乎是“中国制造”的奇耻大辱。国际品牌一般按照“研发——设计——实验——制造——服务”的流程推广产品,本土手机企业直接将之简化成“制造——销售——返修”。这个时候,产品已经不再是企业赖以生存的根本,而是成为广告宣传不得不借助的载体而已。质量和技术都已不再重要,重要的是广告够不够花哨。本土手机企业存在的理由不再是产品,而是广告和营销。
时至今日,我们仍难说本土手机企业回归到了本质属性上。所以,我们看到,但凡用过国产手机的,第二次购买大多不再选择本土品牌。这也难怪,遭遇2004年“滑铁卢”之后,本土手机企业一直拒绝反省,依旧在2003年之前的模式上运行,至今未建立起真正的自主研发能力,倒是“山寨”的能力越来越高,这样的产业怎么可能做大做强?
制造型企业存在的价值是是制造,好比商业企业存在的价值是流通。企业通过为消费者提供他们需要的产品,满足消费者需求,从而实现消费者对企业价值的认可。因此,企业存在的最根本点就是创造价值,满足需求。
价值来自哪里?当然不是广告。消费者购买你的产品,绝对不是因为你的广告做得光鲜,更不是购买你的广告本身,而是看中了你的产品。好比顾客来你的饭店吃饭,绝对不是因为你门口那面幌子做得漂亮,而是你的饭菜做得好。
恰恰在这里出了问题。很多企业人以为,只要广告做得足够吸引人就万事大吉,产品怎么样是次要的。前几年有一个很流行的说法:“只要广告做到位,砖头能当金砖卖”,背后体现出来的就是“营销崇拜”心态。于是我们发现,当企业需要在“产品开发”和“营销推广”之间做出取舍的时候,大部分企业会自觉不知觉地选择后者。在多数企业看来,新产品开发是件投入很大且辛苦的事,不如做广告效果来得快。在许多老板眼里,今天投广告,明天就挣钱,何乐而不为?于是我们看到这样一种情景:有钱做广告,没钱搞开发。广告做得天花乱坠,产品却经不起消费者使用。
为什么大多数中国企业难以和国际品牌同台竞技?很大原因就在于产品力不足。在尚不成熟的中国市场,你可以用广告糊弄消费者于一时;在成熟的发达国家市场,消费者用脚投票,你产品不行他立马走人。
这实际上牵涉到什么是工业本质的问题。工业就是制造,制造尽可能优秀的产品,这就是“工业精神”。“工业精神”和“商业精神”相对应,后者是在商品沟通过程中增值,但不创造财富。现在的问题是,很多制造型企业是带着商业观念做企业,这就是理念错位,当然做不好。
“工业精神”倡导严谨而踏实的作风,主张用产品说话而不是广告。当然,这不是说广告不重要,而是说在产品和广告之间,产品应该放在第一位。在这方面,杰出的代表企业是格力。董明珠力倡“工业精神”,并以这种精神经营企业,于是我们看到格力的产品品质与技术水平,总能领先于同业行业。华为也是此类中国企业的代表。
在这方面,国际企业显然深谙此道。以苹果公司为例,他们宁愿用7年时间开发一款iPad,却不愿为广告宣传支付1亿美元的费用。很多人觉得,自从苹果推出 iPod 、iPhone 和 iPad之后,他们怎么看诺基亚、三星的手机,都那么都不顺眼,这就是苹果产品的魅力。在乔布斯看来,真正的号召力在于产品而不是广告。一个一门心思走捷径、钻空子的企业,是不可能开发出伟大产品的。从这一点看,苹果公司堪称伟大,因为它深刻理解了公司的价值是什么。这正是英国《金融时报》将苹果CEO史蒂夫·乔布斯(Steve
Jobs)评选为“年度人物”的原因;也正是因此,乔布斯赢得了奥巴马的高度赞誉。
反观中国企业,大多不同程度地偏离了企业存在的理由和价值,折射出企业家信念不同程度的缺失。实际上,一旦企业将挣钱放在第一位,这个公司终将行而不远。
加载中,请稍候......